-1-单科标准练(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B[根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故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等级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故排除D项。]25.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D[根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故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故排除C项。]26.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2-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B[根据材料“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可知,国家政治中心的雕版印刷品不如杭州的;由材料“蜀刻甲天下”可知,南方的印刷品优于北方,侧面反映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印刷品地区差别,而未涉及毕昇改进印刷术,故排除A项;由材料“宋时蜀刻甲天下”可知,蜀刻精良,而未涉及交子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雕版印刷品超过北方,而未涉及程朱理学相关内容,故排除D项。]27.明代《常熟县志》记载:“至于货布,用之邑者有限,而捆载舟输,行贸于齐鲁之境者常什六。”清朝时,河北等地的农民开始在地窖里织布,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这主要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A.建立起跨区域商业网络B.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C.生产地域性分工的加强D.对全国性市场的依赖D[根据材料“以足够的湿度来防止断线之弊,因而减少向江南购买棉布的数量,松江的棉布业便显衰落”可知,由于北方减少对南方购买的数量,从而导致南方棉纺织中心的衰落,从而说明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商业市镇依赖全国市场,而未强调跨区域商业网络,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而未涉及商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南方的商业市镇依赖于全国市场,而未涉及南北地区地域分工,故排除C项。]28.马克思在1850年指出,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当我们的欧洲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在亚洲逃难,最后到达万里长城……他们说不定会看见上面写着‘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由此可知()A.马克思准确预见太平天国爆发B.马克思认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不可避免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必然性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D[根据材料“英国的入侵将中国‘带到一场必将对文明产生极其重要结果的社会变革的前夕’……‘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导致-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从而促进西方文明的传播,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故选D项;由材料“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可知是强调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变革,而未涉及预测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西方入侵导致中国变革,而中国的工业革命并未发生,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在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与材料表述不符,故排除C项。]29.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A.注重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B.触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C.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D.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A[根据材料“1923年”“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在国共即将合作之际,仍然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而未涉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故排除B项;由材料“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可知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而未涉及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掌握领导权,故排除D项。]30.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A.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B.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C.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D.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C[由材料“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的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可知,适应了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故选C项;改变农业落后面貌需要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策略,故排除B项;“打破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31.1982—1999年《人民日报》中外合资企业广告抽样统计-4-上表中1991年前后广告内容的变化反映了()A.外资在中国市场占主导地位B.轻工业产品成为合资的主要领域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完全建立D.外资对中国市场信任度不断增强D[由材料可知,1982—1999年中外合资企业规模扩大,由轻工业向重工业合资的趋势加强,体现了外资对中国市场的信任,故选D项;“主导地位”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抽样调查统计,中外合资轻重工业均占有一定的比例,故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项说法不正确,故排除。]32.罗马人认为: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对此,罗马帝国做出的反应是()A.在帝国内推行罗马公民法B.设置专门法庭审理案件C.完全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D.制定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D[由材料“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携带它自己的法律”可知,罗马帝国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制定出普遍适用的法律,故选D项;罗马帝国时期推行万民法,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法内容的发展而非罗马法的审判程序,故排除B项;“完全吸收”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33.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5-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B[由材料“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可知,商业活动推动殖民范围的扩大,商业资本成为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家而非航海家,故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资本家的政治地位,故排除C项;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尚未确立,故排除D项。]34.1933年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用。委员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于解释联邦纲领。罗斯福意在()A.探索社会管理的计划道路B.强化政府分权制衡的原则C.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D.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A[题干中罗斯福政府成立了全国应变委员会、中央统计局等机构以指导、解释改革,故选A项;题干中未提及政府、国会、法院如何制衡,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未提及改革的时间长远计划表,故排除C项;罗斯福新政是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进行改革的,故排除D项。]35.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A.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B.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D.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D[题干中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这些有利于加强欧洲各国的文化认同,从而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故选D项;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是在二战后期,不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故排除A项;B项中的“消除”一词不妥,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只能说有利于减少贸易壁垒而已,故排除;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是欧盟的成立,故排除C项。]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教育发展体现时代特色与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6-分)材料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董仲舒指出,太学可以作为“教化之本原”;他建议:“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虽然规模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位博士弟子,但是这一文化雏形,却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二清代教育,前期集唐宋以来学校体制之大成,后期开现代教育体制的先河。前期学校,育才教化,贵通不贵专,所重在于养成做人之道和御人之人。后期学堂,分科教学,虽有普通学和国民教育取向,总体上贵专不贵通,所重在于培育治事之人和办事之才,使人人各得其所。此一分界,对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转折的影响至深至远。——《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太学设立的背景及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后期教育方向转变的特点与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创建太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设立太学的背景是董仲舒新儒学形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第二小问,需要从儒家文化传播、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等角度分析。第(2)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