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2.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按时序归纳我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并了解松江(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景德镇(“瓷都”)所在省份。(时空观念)2.运用生产关系的内涵认识古代官私手工业的不同。(唯物史观)3.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认识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历史解释)知识点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1.青铜铸造(1)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2)商周时期,中国的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不仅数量多、种类齐备,而且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2.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器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3.冶炼燃料(1)早在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炼铁。(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知识点二衣被天下行业时间成就丝织业上古时代已经学会养蚕缫丝西周以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棉纺织业宋末元初以后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2-元明时期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知识点三从烧陶到制瓷1.陶器(1)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2)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2.制瓷技术(1)东汉晚期和南北朝时期,人们先后成功地烧出了青瓷和白瓷。(2)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4)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5)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知识点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1.家庭手工业(1)特点:与农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2)评价: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1)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2)特点①官府设工官统一经营管理。②工匠职业世袭。③生产关系从征役制到雇募制。④代表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3)评价①积极: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②消极: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工匠服役的手段,引起了工匠的不满。[易错易混]雇募制≠雇佣制产生的领域不同:雇募制产生于官营手工业,而雇佣制产生于私营手工业。性质不同:雇募制下工匠虽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但本质上仍属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范畴,而雇佣制下工匠有充分的人身自由,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3.私营手工业-3-(1)发展历程①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②明代中叶之后,私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经营方式①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②到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图示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情况,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史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①。——《孟子·尽心上》[解读]①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生产特点。[思考](1)史料一体现的手工业经营形态是什么?有何特点?【提示】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特点: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史料二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②。——《礼记·王制》史料三方今其齐三服官③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4-[解读]②指不兼做他事,也不能改变行业,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特点。③指汉官名,主作皇帝冠服,亦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思考](2)史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特点:国家支持、规模大、分工细、受政府控制等。史料四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④,相依为命久矣。”——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解读]④说明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出现。[思考](3)史料四中“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出现在哪种手工业经营形态中?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提示】经营形态:私营手工业。不能说明。原因:尽管商业相对发达,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及流通方式劳动力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工官”制度、大作坊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不在市场流通无偿调用各类匠户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私营主雇工明中叶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农民自身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史料一家庭①纺织民间②冶金作坊官府③纺织作坊史料二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④……-5-直到15世纪,瓷器在欧洲还是稀世珍宝。17世纪,中国瓷器风靡欧洲⑤,价格高于黄金。18世纪,中国瓷器已遍销全世界⑥,并深入到普通的外国人家庭。[解读]抓住图片的文字①②③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④⑤⑥说明了中国丝绸、瓷器的地位。[思考]从史料一、二可以获得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什么信息?【提示】史料一说明古代手工业有多种经营方式;史料二说明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点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2.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3.劳动者: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4.统治者:往往对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尤其是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三大行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代表当时生产技术的最高水平;明代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6-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3.明中后期出现了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工场,这说明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1.《周礼·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其中“金”指的是()A.黄金B.铁C.青铜D.钢C[依据材料的出处和材料中的信息“钟鼎”等可得出“金”指的是青铜。]2.“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毛C.棉D.麻D[结合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元代以前,百姓穿着的主要面料是麻;元代以后,棉布逐步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丝织品由于造价高,在民众中并没有普及。]3.有考古学家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瓷。这座墓葬应不早于()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D[题干要求是时间应“不早于”,在上述陶瓷制品中,粉彩瓷出现的时间最晚,即清代。]4.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制瓷技艺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D.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且占主导地位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说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故选B项;A、C、D三项与史实不符。]5.《唐律》规定:“诸工作有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7-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A[题干说明了政府对工匠工作的管理制度,可以看出法律规定严苛,故选A项;B、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明朝中叶以后,在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原因是()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B.明朝政府鼓励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国家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D.私营手工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D[私营手工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有利于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汉书·地理志》材料二图一黄道婆图二元代木棉搅车材料三太祖初立国即下令,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明史》卷七十八(1)材料一中的“衣履天下”的纺织业原料是什么?材料二发生了什么变化?(2)结合材料分析元、明时期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的一个纺织业中心城市。材料二、三的纺织业中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解析:第(1)问,把握材料一“织作冰纨绮绣”和材料二中“黄道婆”“木棉搅车”等信息。第(2)问,从实用、技术、政府政策、收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第(3)问,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综合回答。答案:(1)原料:丝。变化:棉布取代了丝织品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2)丝织品太贵重,往往为社会上层使用,而棉布柔软、保暖,并且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棉纺织技术的进步;政府的重视和推广;棉纺织品利润丰厚。-8-(3)城市:齐国的临淄。松江。原因: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纺织业中心发生变化,元明时棉花种植普及,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松江崛起成为棉纺织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