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份四校联考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6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河姆渡遗址D.巫山人遗址2.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身份使用乐器乐舞的规模天子宫悬:悬挂的乐器四面排列64人诸侯轩悬:悬挂的乐器三面排列48人卿、大夫判悬:悬挂的乐器两面排列32人士特悬:悬挂的乐器一面排列16人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3.“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常回家看看》1999年春晚唱响后,迅速红遍中华大地,并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添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子女长年忽视父母违法。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善于()A.夏B.商C.西周D.秦朝4.在西周的金文纪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5.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2-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6.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避讳嬴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zhēng”了。一月名称的变化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中央集权7.“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郡县制度D.官僚制度8.秦朝后“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消亡B.中央集权的加强C.君主专制加强D.皇帝制度的出现9.中国多个省份曾进行了“省直管县试点”。现在的县制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郡县制。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郡县制最早是秦朝统一全国后开始实行的②郡的长官称郡守或监御史③郡县制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④是一种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④D.③④10.西汉时期,薛泽、庄青翟、赵周三位丞相在位之时,正值武帝朝多事之秋。他们本应有所作为,但《汉书》只记录了他们的谨小慎微,认为其不过是凑数的丞相。这表明A.中朝决断国事B.外朝负责执行C.君主集权加强D.宰相能力平庸11.如下图所示,这一王朝曾-3-A.实行分封制B.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制C.中央与地方政府互不干涉D.一直处于分裂割据之中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谓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A.频繁更换丞相B.任用亲信和近臣C.建立宰相制度D.分割诸侯的力量.13.下图是魏晋南北朝政权变迁简易示意图。按照时间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A.甲丙乙丁B.乙甲丙丁C.甲乙丁丙D.甲乙丙丁14.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C.繁荣开放的社会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15.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晋惠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16.明朝人李贽评论说:“史言魏征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王,未必转谏为谀也。”李贽的评论()A.揭示了君主专制下的君臣关系B.批评了太宗用人政策C.揭示了魏征的人格弱点D.歌颂了太宗的英明17.历史图片的解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下列图片突出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北方统一B.民族融合C.中外交流D.文化昌盛18.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19.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20.南北朝时,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将宅地改建为佛寺。一些大寺院往往以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反映出()-5-A.佛教盛行B.三教合一C.佛寺集中化D.佛教世俗化21.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22.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作为史料,它()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C.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D.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23.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子,巨谓妻曰:“贫乏不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何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制度是()A.刺史制度B.科举制C.编户制D.察举制24.如果给右图所示的鉴真塑像做文字注解,应该选择()A.西游天竺,求取佛经B.政启开元,治宏贞观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D.主动请缨,征战海外25.下表是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名称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6-比例71%16%13%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26.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②龙生龙,凤生凤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②③①④D.①④②③27.以下是古代某个朝代诏令的颁布过程:“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省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这个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宋28.《两汉三国学案》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已确立B.儒学被运用于国家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29.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30.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实质上是()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7-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第Ⅱ卷二、非选择题(共2题;其中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31.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评价变法的视角及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上的改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2.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8-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3)据材料三、四,分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9-四校联考答案一、选择题(30×2分=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DCBCACB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DCBCABBC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CCDCCBCBDD31答案(1)方面:制度建设。(4分)措施: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4分)(2)视角:人性发展(道德)。(4分)理由:变法使秦民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民众生活艰难。(4分)(3)问题:多角度评价,防止片面化;论从史出,杜绝虚无化。(4分)32(1)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德行、才学、明法知礼、意志谋略(机智果决)。(2分)(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4分)(3)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6分)(4)趋势:选拔标准从注重品行、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