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1.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商朝的王位由“兄终弟及”逐步转变为“父死子继”,由以前的兄弟之间的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成为父子之间的小家庭,原因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也出现变化,故B正确;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A错误;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C错误;材料与“优胜劣汰”无关,故D错误。2.下图所示内容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有关人物状态,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2-A.将西方的写实与中国传统写意有机结合B.说明南朝时期的绘画以写实人物画为主C.可作为中原王朝与非洲国家交往的史证D.是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对史料价值的判断。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前来朝贡的各国”,“金发碧眼的波斯人和黑人”体现了中外交流,可以当作研究中国古代外交史的重要图文史料,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艺术手法,故A错误;材料并未强调绘画主题是写实,故B错误;“中原和非洲交往”只是其中一部分,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对史料价值的判断。材料中“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说明南朝时中国与外国已经有交流,可以作为中外交流的研究资料。3.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3-4.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达·迦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入市场,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郑和带回的财富“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而西方航海家带回的珍宝“进入市场”,原因是两国社会环境不同,经济基础也不同,中国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不重视商业;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所以珍宝进入市场,故D正确;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由社会环境制约,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对外政策,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故C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西对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西方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对于财富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中国以小农经济为主题,强调国家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而西方商品经济发达,强调保护私有财产。5.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一切仿照军机处办理”,职掌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各国之约章公法律例税则在所必谙”,而且“一切海防矿务铁路电报邮政制造商务诸事,莫不由该衙门悉心筹画”,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成为了一个总揽洋务、外交的中枢机构。这反映了总理衙门A.改变了清政府传统官制B.是具有近代管理职能的机构C.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D.适应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需要【答案】B【解析】-4-【详解】由材料可知总理衙门“部分取代了六部的职权,成为了一个总揽洋务、外交的中枢机构”,说明总理衙门成为一个总揽政务的机构,具有近代管理机构职能的性质,故B正确;总理衙门并未改变清政府传统官制,故A错误;总理衙门成立之初就是处理外交关系,不是取代军机处的外交职能,故C错误;总理衙门的成立是列强要求的结果,但不是本题的主旨,故D错误。6.1920年后,中国的棉花进口量猛增,开始由出超转为人超。1931年棉花进口量高达465万担,人超值达1.52亿关两。从1922年开始,粮食贸易由出超转为人超,1923-1927年间粮食人超量年均3842万担。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国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B.-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C.中国的外贸由出超转为入超D.中国关税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920年之后,中国的棉花、粮食都由出超变为入超,说明中国的棉花粮食产业都有发展,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故A正确;一战后列强加紧了资本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逐渐萧条,与材料不符,故B错误;材料只体现棉花、粮食入超,不能代表整个外贸,故C错误;材料未体现关税问题,故D错误。7.皖南事变后,美国宣布对国共“内争”表示关怀。作为某种惩戒,美国政府还暂停了计划中的对华贷款的实施。1941年2月,美国总统特使居里来华会见周恩来时表示,美国的政策是赞成中国统一,不主张扩大内战,并希望国民政府实行改革。这说明A.美国力图维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中国抗战利于美军太平洋战场作战C.国共合作符合当时美国国家利益D.美国对国共两党采取平等对待政策【答案】C-5-【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美国不主张扩大内战,结合时间“1941年”可知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内争会削弱抗战力量,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力量,符合美国的利益,故C正确;材料是中国国共内争,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无关,故A错误;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的军力,但不是材料主旨,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对国共两党采取平等对待政策,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抗战期间的皖南事变是国共内争的表现,不利于团结一致抗日,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美国希望国共合作、团结抗日。8.《尚书·牧誓》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在陕西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利簋,上有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由此可知A.《尚书》是纪事真实可信的史籍B.《尚书》与青铜利簋产生于同一时期C.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需互补互证D.利簋铭文提升《尚书》此载的可信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西周早期青铜器的利簋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的记载,这提升了《尚书》此载的可信度,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利簋铭文印证了《尚书·牧誓》中的一段记载,无法得出整部《尚书》是真实可信的史籍;B选项错误,《尚书》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编定,青铜利簋产生于西周早期,两者并非产生于同一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出土文物对文献记载的印证,不是两者的互补互证。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9.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A.战争体制的需求B.中央集权的加强-6-C.门阀势力的形成D.监察制度的异化【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兼任军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便于应对边境战事,这是战争体制的需求,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地方刺史掌握行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威胁中央集权的势力,削弱了中央集权;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与门阀势力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这是符合法律制度的现实的需要,并未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异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0.据下表可推知两宋时期A.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B.地理差异孕育不同文化C.文化的重心向南方转移D.教育发达培养大批人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儒学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这反映了-7-文化重心的南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都是儒学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并未体现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都是儒家学派,儒家学术流派的不同与个人经历及学术传承有关,不是由地理差异导致的;D选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两宋时期的教育情况及其对人才的培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具有规谏和封驳之权,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内阁学士;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六部;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是明朝六科给事中设立的影响,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设置能够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并非重在体现皇权专制的强化。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书考证了在鸦片战争中负有重大责任的清朝顶级人物的战后反应:琦善等6人几乎没有反应;耆英、黄恩彤主张柔夷顺夷;刘韵珂主张“阳示德意,阴加钳制”;林则徐主张对抗;道光帝在后三者间游移。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推卸战败责任B.谋求制敌之道C.缺乏理性反思D.改进外交策略-8-【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失败的根源在于中国是中古的国家,不明白近代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缺乏理性反思,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非推卸战败责任;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谋求制敌之道;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并未理性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未改进外交策略。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自19世纪末开始,“内地会”成为近代中国境内基督教的最大势力。下图是“内地会”中各国传教士比例变化图。由下图推知A.国力消长影响列强在华势力B.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先锋C.英美两国争夺中国矛盾尖锐D.基督教在华传播呈下降趋势【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00-1936年“内地会”中英国传教士比例比例不断下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传教士比例不断上升,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英国经济地位下降,这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华侵略势力大小是建立在实力基-9-础之上的,随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增强,列强在华侵略势力也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侵华与传教相结合是近代西方传教的总体特征,不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在华传教士比例的消长,并未体现英美两国之间在争夺中国的问题上存在矛盾;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列强在华传教士比例的消长,并未体现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总体发展趋势。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下表所示变化A.保障了正面战场的后勤补给B.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C.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剥削制度D.调动了中下层民众抗日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42年陕甘宁边区绥德义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