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1.导致北宋中期出现财政危机的根源是()A.辽、西夏的进攻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C.土地兼并严重D.财政入不敷出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原因,但根源在于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B项。A、C两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源,D项是表现。答案:B2.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A.增加赋税B.澄清吏治C.培养人才D.充实边防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比较。据所学知识可知,范仲淹认为吏治不是“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因而“庆历新政”主要侧重于澄清吏治。答案:B3.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更戍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强兵措施的认识。王安石改更戍法为将兵法,达到了“使兵识其将,将练其士卒”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答案:C4.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均输法C.青苗法、免役法D.保甲法、保马法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青苗法和免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却在实行过程-2-中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争议很大。故选C项。答案:C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影响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B.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C.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劳役和赋税负担D.强兵措施一定程度上扭转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解析: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没有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作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故未能从根本上减轻农户的负担。答案:C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和王安石变法措施判断是方田均税法,并简要说明其增加国财和抑制兼并的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指出“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经济表现,再从王安石改革的时代合理性角度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3-基础巩固1.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材料的中心内容是粮食钱财充足,这说明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而不是改变积弱局面,故①可排除;④叙述言过其实,不符合当时的情况。答案:B2.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D.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端解析:王安石为了为变法制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人才。其指导思想是重视官员的实际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恩荫”制度所带来的弊端。答案:A3.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争议那么大的原因是()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过重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解析:从图片的内容看,提到了“农民”“利息高低”等问题,所以根据此意可得出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削太重的争论。答案:B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4-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分散宰相权力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后,建议神宗开辟税源,加强财政管理,“以通天下之利”,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分散宰相权力、加强皇权以及军事问题,故A、B、C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内容。答案:D能力提升5.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A.募役法和保甲法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C.将兵法和均输法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解析:由材料“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可判断题干材料涉及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重点在于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具体解析如下:A为干扰选项,募役法和保甲法不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措施;B为正确选项,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C为干扰选项,将兵法和均输法,前者是加强军事,后者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为干扰选项,方田均税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科举新法是为了选拔人才。答案:B6.如果时光倒流让你生活在宋神宗年间,你最不太可能相信的事情是()A.严格“恩荫”做官B.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为宫C.地主交赋税和服役D.读书人死背死记明经诸科为参加科举考试解析:王安石认为宋朝科举开始只是考查诗赋词句不能体现出治国才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培养治国之才,因此D在宋神宗时期无法看到,故选D。答案:D7.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A.急功近利B.摇摆不定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A、C、D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答案:B8.司马光曾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5-笞缧绁惟恐不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B.有些地方官借变法之机强行敛财C.司马光公正地反映了小农的心声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百姓的利益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地方官为追求政绩,强制贷款,这反映了在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用人不当的问题,但也有夸大成分,并非“公正”。答案:C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大官僚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比较集中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作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王安石变法简论》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解析:第(1)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2)问和第(3)问实际上都涉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辩证的观点)。(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6-——王安石材料二宋代士人迷恋科举,有谚语道:“做官做不到宰相,考试考不中状元,白做了。”材料三如图为正在假寐的考生做了一个考取状元的白日梦。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当时宋朝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材料一、二、三反映了什么问题?(2)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王安石还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内容有哪些?(3)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北宋中期变法有何影响?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宋代选官制度的一些弊端,根据“恩泽子弟”可判断为恩荫制,材料二、三则强调了士人对科举制的迷恋;第(2)问可根据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第(3)问强调了科举教育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答案:(1)制度:恩荫制。问题:改革选官制和科举考试的必要性。(2)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做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还设置医学、律学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3)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