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概述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梳理戊戌维新运动过程,理解认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分析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概括八国联军侵华的大体情况,认识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认识其对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知识点一戊戌维新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形势: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2)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①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议》等文章,更是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思维拓展】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直接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2)概况: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军人的“公车上书”。(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特别提醒】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3.“百日维新”-2-(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4.变法失败(1)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2)结果: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幸免外,均被废止。5.历史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2)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特别提示】戊戌变法要在近代中国推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这是近代中国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6.失败原因(1)封建守旧势力仍很强大。(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3)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特别说明】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史料实证】百日维新的内容和特点史料一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须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一系列的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史料二中国和日本是两个非西方国家,(19世纪)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相似……不同点则在于所采用的政治策略不同……从日本的总策略上来讲,我把它叫作慢三步。……而中国从总的策略上来讲是快三步……他们想要马上能见效的……康有为说:“慢改不如快改,小改不如大改。”——摘编自华世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比较百日维新和明治维新的政治策略和哲学理念》[研读](1)史料一反映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及采取的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措施。(2)史料二说明了维新派采取的策略及百日维新不同于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思考]-3-(1)据史料一,概括归纳“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提示设立新学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西式军队。(2)史料二体现维新派变法在策略上存在什么问题?它本质上说明了什么?提示问题:急于求成。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成熟,不能完成历史使命。百日维新的特点(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知识点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特别是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思维点拨】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中外势力的态度(1)八国联军: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2)晚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为。(2)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4-(3)义和团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史料实证】评价义和团运动史料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义和团民谣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义和团揭帖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研读]史料中的义和团的民谣体现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性;义和团的揭帖体现义和团运动落后性,盲目排外;瓦德西的话说明义和团体现出的斗争精神和反帝爱国精神,迫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策略。[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提示积极性: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局限性: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缺点;其斗争结果不能促使中国走向进步,只能更加落后。知识点三八国联军侵华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特别提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运动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K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天津保卫战。(3)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4)义和团运动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5-政府统治的根基。【概念阐释】“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K3.结果:慈禧太后在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史料实证】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史料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公卿贵人多被笞辱,炮声太庙鸱尾,凿禁垣为门。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略无遗。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倍之,尽以资敌。大治道涂,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研读]史料主要揭露了八国联军侵华时烧杀抢掠的野蛮罪行。[思考]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提示①经济上: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深了人民的矛盾。②政治上: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深了民族矛盾。③思想上: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民众迫切要求改革。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知识点四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内容(1)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2)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3)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4)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5)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3.影响-6-(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提示】《辛丑条约》尽管没有割地、开辟通商口岸的规定,但它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K动的规定,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史料实证】《辛丑条约》的影响史料下图漫画中的那个人物得意地说:“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研读]图文史料清政府成为列强的玩偶和“你们的地盘,我做主”,形象地反映出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侵略的关系。[思考]史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辛丑条约》中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史料中漫画的主旨?提示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朝廷。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百日维新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具有进步意义。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的特点不具有历史进步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1.近代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中国人民展开了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解析:选A。维新变法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挽救民族危亡,当时严峻的民族危机形势决定了维新运动由理论转入实践阶段,A项为最佳答案。2.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A.学习先进科技B.涉及体制改革C.增强海军实力D.开办近代教育解析:选B。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故A、C、D三项错误;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B项正确。3.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B.实现富国强兵C.引领思想启蒙D.建立民主政治解析:选C。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材料所述可知,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4.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