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3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案 新人教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32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考纲]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①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产生:人类社会是②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③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3.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概念:物质是④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⑤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⑥客观实在性。(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点拨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⑦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⑧承担者。(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5.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⑨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2-(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⑩特殊状态。(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易错分析]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东西可以离开观念的东西。2.雾和霾都是唯物主义讲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雾和霾都属于唯物主义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马克思哲学中讲的物质。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4.社会劳动集中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社会的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5.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意识现象不属于物质,但其存在并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因为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指世界有什么。6.要将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结合起来认识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能混淆运动和静止的属性。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概念(2)弄清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理论界-3-限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有灭、暂时存在联系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脱离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有两种情形: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物质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点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错误倾向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深化理解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1)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特殊的运动;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没有发生易位。(2)绝对运动:如人类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等。考法1以自然和社会领域的现象或规律为背景,考查世界的客观性1.(2019·晋城模拟)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开发出一种水稻新种质,株高可达2.2米,具有高产、抗倒伏、抗病虫害、耐淹涝等特点。水稻长得比人高的事实()①强调人类可以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物质②没有摆脱水稻自身固有的内在属性③是无法否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的④证明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①错误,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能被创造、消灭、改变;④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水稻长得再高也具有水稻这一类事物共有的属性,故②符合题意;研究出的比人高的水稻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尊重了自然的物质性,故③符合题意。]解法指导:分析物质时,注意区分它的两个属性:客观实在性和运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意识等所不具有的,不是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但不是物质所特有的,意识等也具有这一属性。考法2结合名言、漫画或典型事例,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2018年8月5日,印尼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发生7.0级地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再度引起人们对地震的恐慌。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地球常态体现的哲理是()①任何物质形态都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②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就具体存在方式来说,物质是静止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A[“震动”是地球常态表明了地球时刻都处于运动之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任何物质形态都以运动的方式存在的,①③入选。②表述错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解法指导:物质虽然存在着静止的状态,但就存在方式而言,只能是运动,而不是静止。-5-因为静止也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考法3依托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活动或现象,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3.(2019·黄冈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论断蕴含的哲理是()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社会发展是在其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主要矛盾变化和基本国情没变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新时代下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没有指向矛盾的解决和发展的趋势,故②④与题意不符。]解法指导:可以从矛盾角度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即二者体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考点二|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①固有的②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③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2)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④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⑤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点拨要在物质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一致的。[易错分析]1.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不变的。规律是事物的规律,事物是变化的,其规律也必须是变化的。2.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3.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间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系,故不是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自身不是规律。4.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矫正]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能够把握规律,因为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1.细化理解规律的概念(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7-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考法1以名言、漫画、诗词等为素材,考查规律的普遍性1.(2019·合肥质检)“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蕴含的哲学寓意相近的是()①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B[该句诗“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喻指事物有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