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商鞅变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1.重点: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把握商鞅变法的内容。2.难点:如何理解商鞅变法体现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知识点一商鞅变法前的秦国1.秦穆公时,秦国已成为一个诸侯大国,向东发展受挫后,转而向西发展。2.秦国毕竟处于偏僻之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拓展。4.秦孝公决心继承秦献公的改革,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于是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深度点拨]商鞅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的原因个人因素: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时代因素: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思想文化活跃,士人热衷于游说诸侯,追求建功立业。知识点二商鞅变法1.第一次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2)内容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②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④“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⑤整肃吏治,禁绝私门请托和游说求官的钻营活动。(3)作用:使秦国社会风气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2.第二次变法(1)时间:公元前350年。(2)内容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②改革赋税制度,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③统一秦国的度量衡。-2-④普及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⑤改革秦国风俗,实行男女别居。(3)作用:增强了秦国实力,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深度点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的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探究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解读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抓住“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等关键信息分析变法的特点;“不但……而且”则说明了变法的重要影响。史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注意省略号后面的信息。[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提示】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2)史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什么特点?【提示】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3-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力量弱小,秦孝公想改变落后局面,招募商鞅到秦国帮助其变法。2.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革运动,其根本目的在于继续剥夺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保护和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3.重农抑商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但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信息?(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3)如何正确看待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思路分析]解答本题时首先结合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然后再结合-4-材料,对号入座,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商鞅“南门徙木”,确立变法的威信和权威;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商鞅制定严酷法律,严格执法,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积极作用;但商鞅抑制商业的发展,实行的法律过于严苛,焚烧诗书,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1.《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A[题干材料中说“独秦不然”而是“莫不招致四方游士”,这充分说明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B[农业是国家财政的基础,法令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3.最能体现出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C.废除“世卿世禄制”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判断变法与改革性质的措施应从经济基础去考虑,备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经济基础范畴,故选D项。]4.在秦国,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就搬出了家,另立门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措施()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5-D[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进行了改革,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故选D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材料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愚民、辱民和穷民。”(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解析]第(1)问,三个“低下”是指生产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指生产关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列举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措施。第(2)问,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理解愚民、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作答。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酷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答案](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推行县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2)愚民:焚毁诗书;辱民:严刑峻法,连坐制度;穷民:重农抑商。(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