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代背景。理解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1.重点:经济领域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况。2.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的关系。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2)目的: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3)概况: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意义: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2.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2)内容:全会开始全面、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划时代的决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课中思考](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这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体现,“两个凡是”本身是绝对化和形而上学的,违背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狭隘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其实质是在拥护毛主席的旗帜下,以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坚持“左”倾错误路线,反对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2)有人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你对此有何看法?【提示】遵义会议是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2-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始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议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并不意味着“左”倾错误消除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但当时“左”倾错误仍然影响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如“两个凡是”就是在拥护毛泽东的旗号下,坚持“左”倾错误路线。二、经济领域的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明显。(2)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概况①农村主要内容改革措施率先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给农民以土地经营权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实行合同定购制和市场收购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税费改革实行“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2006年起全国免征农业税②城市主要内容改革措施展开标志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主张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改革国有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要成就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2.对外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边境城市发展。-3-(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课中思考](1)有人说,乡镇企业是“以小挤大,以土挤洋,以落后挤先进”。你怎样理解?【提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农村开始出现农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2)试分析中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社会的市场经济有何异同。【提示】同:都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与所有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其本身不存在姓“资”姓“社”的区别。都有计划、有宏观、有政府指导。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在于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图解示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与不变三、反腐倡廉与政治体制的改革1.反腐倡廉(1)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正之风蔓延。反腐败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②反腐倡廉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2)方针:中共十六大提出惩治腐败要“从政治上着眼,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彻底查处、严惩不贷”。(3)方向: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为加强党风建设指明了方向。2.政治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各种形式。(2)模式:我国政治体制开始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模式-4-过渡。(3)结论:20世纪80年代,农村村民自治的产生,标志着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4)目标: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课中思考]想一想,党的十六大在反腐败问题上和以往有何异同?【提示】同:都坚持彻底的惩治腐败,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异:党的十六大要求把反腐问题制度化,上升到党的政治任务的高度。[深度点拨]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村民自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四、团结一心奔小康1.小康(1)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用“小康”一词来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2)意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较长时期内明确具体的定量化发展战略目标。(3)定量表述:党的十二大。2.“三步走”战略(1)提出:党的十三大。(2)与小康的关系:“小康水平”是其中的第二步目标。(3)意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1)背景: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2)内容:在21世纪头20年内建设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3)意义: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结构的新变化。[深度点拨]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二者的区别是对资源的配置手段不同。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配置。计划经济对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国家的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管理和调节。探究点一全面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5-史料解读史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新华网全面理解“历史性的大转折”的含义。史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共十八大报告根据史料二概括党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史料应用】(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提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根据史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提示】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3)根据史料二,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提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政治体制:从传统的集权模式向民主模式过渡。-6-(4)对外关系:从封闭保守转到对外开放,从“战争与革命”论转到“和平与发展”论,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5)文化政策:从轻视知识、践踏人才转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探究点二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史料解读史料一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中共十七大报告抓住史料一中“全面改革”“对外开放”理解“历史性变化”。史料二30多年前,安徽省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严金昌与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改革模式后来得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高度认可,随之获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国。——《中国国土资源报》省略号之前的内容是安徽小岗村自发的“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省略号之后的内容是这种模式的推广。史料三1978年、1992年我国经济成分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78年1992年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0.8%51.4%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私有制经济城乡个体经济07.8%私营经济、合资经济、外资经济05.8%注意对比1978年与1992年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的成分比重。【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历史性变化”的伟大起点是什么?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的变化。【提示】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变化:改革开放全面展开;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2)史料二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指的是什么?根据史料,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模式实行的过程。“分田到户”带来了什么积极作用?【提示】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程:自发秘密,政府肯定,全国推广。作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7-(3)根据史料三,分析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的变化。【提示】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1)伟大意义①解决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问题,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②解决了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问题,改革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了企业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