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达标检测(三)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世纪30年代,阿诺德·汤因比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B.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C.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解析:对于根源要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与否对西方的社会制度不起作用,故A错误。C说法不符合史实。D时间太久远,况且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并未引起西方社会制度的大变动。只有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导致了世界各地人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怀疑,故B正确。答案:B2.读下表,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有()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时间1928年1930年1932年纳粹党党员10.8万35万85万国会议席12107230国会名次921①“大萧条”的出现②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③德国人的民族复仇情绪④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表格反映了在1928—1932年间,德国纳粹党人数激增,在国会中的议席越来越多。1929年经济大危机便利了纳粹的扩张,故①正确;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故②正确;一战后对德国的惩罚过于严重,德国人的民族复仇情绪高涨,故③正确;直到1932年,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名次才位列第一,并非“长期”,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丧钟为谁而鸣》是海明威19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全世界进步力量和德意法西斯政权之间的第一次较量。歌颂了世界各地无数国际主义战士奔赴前线,大力支持当地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该作品历史背景是()A.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B.西班牙内战C.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D.不列颠之战-2-解析: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没有国际进步力量的参与,故A项错误;西班牙内战中有国际纵队的参与,而弗朗哥政权获得德国、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支持,故B项正确;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并没有和德意法西斯政权斗争,故C项错误;不列颠之战是英国和德国之间的较量,故D项错误。答案:B4.一位政治人物曾经表示:“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它们在非洲沙漠通行无阻,或者就能安静下来。”这种说法主要是针对()A.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提出领土扩张要求C.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D.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解析:综合上述史实可以判断,让意大利向非洲沙漠扩张,减少其对西欧国家的威胁,正是绥靖政策的体现。答案:C5.“张伯伦与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它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这一“证书”()A.给欧洲带来两年的和平B.推动了三国轴心的建立C.刺激并便利了德国的侵略D.直接促使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解析:1938年慕尼黑会议上,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要求捷克对德国屈服,这是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高峰,它严重侵犯了捷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39年二战就爆发了,故A项错误;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建立与慕尼黑会议无关,故B项错误;绥靖政策刺激并方便了德国入侵波兰,故C项正确;反法西斯同盟在1942年才姗姗来迟,故D项错误。答案:C6.有一本学术著作曾写道:“希特勒曾经答应仅仅是咬上一口,结果却把全部都吞了下去。接着,他夺取了立陶宛的梅梅尔,同时要求获得但泽和波兰走廊。”希特勒“全部都吞了下去”的是()A.埃塞俄比亚B.奥地利C.法国D.捷克斯洛伐克解析: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亚,与德国无关,故A项错误;德国在1938年3月直接吞并奥地利,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法国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1938年德国借口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少数民族利益,利用英法绥靖妥协,取得苏-3-台德等地区,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符合材料要求,故D项正确。答案:D7.丘吉尔在1919年的一次演讲中说:“人类的两个强大的支脉,斯拉夫人和条顿人(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在目前都陷于最深的灾难之中。一个曾是我们战时的敌人,一个曾是我们的朋友……如果他们走到一起,那是绝对不可取的。”下列条约的签订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预言的是()A.《布列斯特和约》B.《慕尼黑协定》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D.《反共产国际协定》解析:从丘吉尔的演讲中,可以判断斯达夫人是指苏俄,条顿人是指德国。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这是苏俄人们的愿望,对苏俄而言是可取的,故A项错误;《慕尼黑协定》是英法与德国签订的,与苏联无关,故B项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和德国的权宜之计,但最终没有避免苏德战争的爆发,而且加速了二战爆发的进程,“是绝对不可取的”,故C项正确;《反共产国际协定》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签订的,与苏联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8.观察下面漫画,该漫画()A.讥讽了英国的均势政策B.讽刺了英法的绥靖政策C.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和平思潮D.反映了法德两国之间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漫画耐人寻味。画中人物“希特勒”磨刀霍霍,而却有一种声音对砧板上的“公鸡”说:“别担心,他是一位素食主义者”,明显是在麻痹受害者,而纵容了法西斯分子的侵略扩张行为。据此可以推断是在讽刺英法的绥靖政策。答案:B9.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但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下列对这一历史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它在欧洲战场上有利于英国-4-B.它“新”在取消了原来武器禁运的限令C.它的通过并不代表美国已放弃孤立主义政策D.它是在德军发起西线进攻背景下做出的决定解析:“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这实际上有利于英国购买武器,因为英国海上运输兴旺,又有强大的海军,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到“允许其他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说明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德军发起西线进攻是1940年,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是在德国闪击波兰后,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答案:D10.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探求二战起源时说:“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文中的“恶人”是指()A.德国B.意大利C.日本D.西班牙解析:材料中的“好心肠”是指英国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听任恶人重新武装”是指在二战中英国遭到了德国的侵略,故A项正确;意大利侵略的区域主要是非洲,故B项错误;日本侵略的范围主要是亚太地区,故C项错误;西班牙是二战的受害者,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11.要制作历史纪录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下列场景可能入选的是()①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关于领土的合法要求②丘吉尔宣布愿意帮助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③阿拉曼战役中在蒙哥马利指挥下胜利反攻④为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日军血战,迫使日军从瓜岛撤退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夺取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日军血战,迫使日军从瓜岛撤退的是美军而不是英军,排除④,其他说法均符合史实。答案:A12.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地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医生”这个内科专家把这个国家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是,这个病人康复之后,又在1941年12月7日碰到一场严重意外事故折断了骨头,“新政医生”对这种病完全是外行,于是它就把病人介绍给“胜利医生”这个外科专家。这反映出当时()A.罗斯福新政解决了经济危机B.国际形势的变化中断了美国经济建设进程-5-C.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D.美国谋求世界霸主地位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新政医生’……把病人介绍给‘胜利医生’”可知题目中的材料侧重于美国战略重心的变化,故A项错误;二战的扩大并未中断美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故B项错误;题目中的“1941年12月7日碰到一场严重意外”指的是珍珠港事件,该事件发生后,美国的战略重心由发展国内经济转变为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抵制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故C项正确;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41年”,故D项错误。答案:C13.读下图,该战役()A.使德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B.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之战C.有力地配合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D.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解析:提取图片中的关键信息:1942年、1943年,斯大林格勒。使德军遭受第一次重大失败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故A项错误;太平洋战场的转折之战是1942年6月4日开始的中途岛海战,故B项错误;有力地配合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是1944年6月6日的诺曼底登陆,故C项错误;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故D项正确。答案:D14.2014年12月1日,为纪念71年前一份文件的发表,海峡两岸都举行了盛大的活动,这份文件被认为是当今亚太秩序的基石。该文件是()A.苏、中、美、英签署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B.中、美、英签署的《波兹坦公告》C.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D.苏、美、英签署的《德黑兰宣言》解析:从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可以推出该文件发表的时间为1943年12月1日,“海峡两岸都举行了盛大的活动”进行纪念,可知该文件对中国的意义特别重大,故C项正确;A项发表于1943年10月,主要是号召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故A项错误;B项发表于1945-6-年,故B项错误;D项发表于1943年12月1日,内容是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与中国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C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主要大国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对战后世界进行安排,召开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下列各项条款中,属于雅尔塔会议内容的是()A.“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归还中华民国。”B.“霸王战役应……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C.“我们的宗旨是……消灭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D.“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所得之结果……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解析:本题考查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开罗宣言》的内容,B项是德黑兰会议的内容,D项是《波茨坦公告》的内容。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按:以下是德国外交官访问法国巴黎后向希特勒报告的备忘录)关于德国的需要问题,我向他(指法国总理)说了和向财政部长(指法国财长博内)说过的同样的话,令我吃惊的是,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的——自然永远要以得知德国在中欧的最后目标为条件。无论如何,他也不反对德国通过演化手段明显地扩大其在奥地利的势力。材料二(按:以下是德国驻英大使对法外交部的报告)我今天拜会艾登(时任英外交大臣)……他就个别问题做了如下的声明:……他告诉了法国,对奥地利问题,意大利比英国关心得多。而且英国人民也已认识到:德奥间的更紧密的联系迟早必将到来。但他们希望避免用武力去求得解决。——以上两段材料均摘自《德国外交政策文件》(1)材料一中德国外交官向希特勒报告说法国的总理和财政部长对当时中欧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态度?它给后来法国带来了什么影响?(6分)(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英、法、意正在做什么?德、意、奥间更紧密的联系预示了什么?(4分)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和博内选择一样,总理认为调整法国在中欧的政策是完全可以讨论”,可见法国意图满足德国对中欧的要求;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在战前的一系列类似表现,是其执行绥靖政策的结果;第三小问,该问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结合绥靖政策的影响回答即可。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