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末整合提升教材P8复习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经过了三个阶段,即人类畏惧、崇拜自然的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主宰自然的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对自然具有一种畏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的关系。第二阶段:由于农业的出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大减弱,工业则提升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开始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无视自然的存在,人与环境开始对抗,矛盾逐步尖锐。第三阶段:科技进一步发展,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逐渐认识到,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和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环境开始和谐发展。2.环境伦理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它涉及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怎样才算正当、合理的问题以及人类对自然界负有什么样的义务问题。环境伦理观源于人类对以往人类文明的反省以及面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的危机意识。3.本题可以从现实中人类对生物的破坏从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分析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如针对生物及生态系统的破坏,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针对内蒙古草原区的土地沙漠化的原因,禁止挖掘发菜、甘草等。教材P17复习题1.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以及生物物种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这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因可归纳如下表:主要问题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毁林;自然原因臭氧层空洞人类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化合物)酸雨污染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前者为硫酸型酸雨,后者为硝酸型酸雨生物物种锐减乱杀滥砍、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水土流失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地利用土地2.本节所介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的表现类型如下图所示:23.当地环境问题,如河流污染、沙尘暴、赤潮、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电视连续剧《小兴安岭深处》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伊春林区60年来历经的开发建设、改革开放、保护发展三个阶段以及不同时期广大林区工人的事业观、人生观和发展观。据此完成1~2题。1.从开发建设到保护发展,小兴安岭地区林业工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B.改造自然→征服自然C.改造自然→善待自然D.依赖自然→善待自然2.国家对小兴安岭林区进行保护性开发的主要原因是()A.保护林区的森林资源B.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C.我国森林资源丰富D.经济发展不需要森林支撑解析:第1题,开发建设小兴安岭是改造自然,保护发展是善待自然。第2题,保护小兴安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答案:1.C2.A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3.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3①甲表示资源②乙表示环境③丙表示人类社会④丁表示经济系统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读图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类社会,丁表示经济系统。P过程为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的过程。答案:3.B4.D下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图。图中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回答5~6题。5.关于Ⅰ—Ⅳ所示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6.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非洲大部分国家状况相符的是()A.ⅠB.ⅡC.ⅢD.Ⅳ解析:第5题,由材料及图可知,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Ⅱ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Ⅲ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Ⅳ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第6题,目前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保护强度也较低。C项符合。答案:5.A6.C4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7~8题。7.从图中推断出该流域可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是()A.土地荒漠化B.水土流失C.土地盐碱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8.对比该地2000~2010年和1985~2000年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景观的多样性没有变化B.应制定生态补偿政策C.城镇面积增长幅度最大D.河流流量增大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该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水体面积大幅减少,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破坏、水资源减少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第8题,与1985~2000年相比,2000~2010年该地林地、草地、水体面积减少,导致景观多样性减少;水体数量减少,则河流流量减少;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应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答案:7.A8.B科学家发现,某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可以耗损大气层中的臭氧,特别是南极地区,已经形成臭氧层空洞,据此回答9~10题。9.臭氧层形成空洞的主要原因是()A.硫氧化物的大量排放B.氟氯烃的大量使用C.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D.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10.臭氧含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A.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B.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C.导致海平面上升,危害沿海地区D.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解析:第9题,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第10题,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臭氧含量的减少,会导致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大量的紫外线透过大气到达地表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皮肤病发病率升高,也会造成农林牧渔业减产。答案:9.B10.B5环境伦理观指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种利益分配与善意和解的紧密相关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据此回答11~12题。11.新型环境伦理观产生的原因是()A.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B.社会财富与物质文明快速积累C.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D.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对立12.下列人类行为符合新型环境伦理观的是()A.低碳生活B.精美包装C.挖掘河沙D.肆意砍伐解析:第11题,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社会财富与物质文明,但同时也严重破坏着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加剧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这些严重的环境问题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开始思考如何谋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由此便产生了新型环境伦理观。第12题,新型环境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低碳生活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11.C12.A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据此回答第13题。1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质量下降解析:选D。轿车的大量使用,燃油量将会增加,增加尾气排放量,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14~15题。14.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水土流失B.森林锐减C.土地荒漠化D.矿产资源枯竭15.造成该区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6A.炎热干旱的气候条件B.人口激增,素质较低C.农作侵入牧区D.土地生产力下降解析:第14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地为草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15题,人口激增,人口素质较低是造成该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根本原因。答案:14.C15.B读下面的漫画,完成16~17题。16.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厄尔尼诺现象的产生导致气候异常B.石油污染C.修筑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D.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17.下列实例反映了人地关系对立的生产活动是()A.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B.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C.绿洲大规模发展种植业D.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解析:第16题,此现象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过量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第17题,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有利于保持水土;南方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尾气净化有利于防治环境污染。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造成绿洲下游来水量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答案:16.D17.C18.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变暖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解析:选A。注意题干要求分析对下游地区的危害。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7加剧,带走表层土壤,土壤肥力下降并造成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涝灾害加剧。下图为某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19.图中哪个时间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降至自然环境容量之下()A.AB.BC.CD.无法判断20.C时间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开始下降,其主要原因是()①经济发展水平高,环保投入增大②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污染程度自然下降③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进步④法律健全,禁止所有排污企业进行生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第19题,读图可知,B时间点之后环境污染程度降低到自然环境容量之下。第20题,读图可知,C时间点之后,经济持续发展,但环境污染程度下降,说明工业无害化技术在进步,环保投入在增大。答案:19.B20.C二、综合题(共40分)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1)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分)(2)人类社会通过________消费活动和________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______________。(3分)(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的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________________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2分)8(4)分析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图看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和物质、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消费活动和生活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代谢产物和废弃物。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的速度时,一般就会出现生态破坏;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时,一般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说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答案:(1)生存空间物质、能量(2)生产生活代谢产物和废弃物(3)资源再生环境自净能力(4)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立统一22.下图示意我国某省降水中各项离子所占的比重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分别说出该省最主要和比重逐年提升的酸性污染物,说明酸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6分)(2)简述该省酸雨的防治措施。(4分)解析:第(1)题,由图中离子比重可以得出最主要和比重逐年提升的酸性污染物;酸雨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从对土壤、农作物(水生生物)以及土壤的危害来分析。第(2)题,防治酸雨的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使用清洁能源、提高技术水平等。答案:(1)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繁殖;使土壤酸化,肥力下降;腐蚀树叶,影响森林生长。(2)加强酸雨的监测;减少使用矿物燃料,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依法加强管理;运用脱硫技术,实现达标排放;控制机动车数量,倡导绿色出行等。23.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9(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字母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4分)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