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是老革命家林伯渠为1959年出版的《李大钊选集》的题诗,主要是指李大钊()A.是《新青年》的撰稿人B.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C.发表了《文学革命论》D.批判尊孔复古思潮B[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B项符合题意。]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主流。自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故选D项。]3.我国于1920年8月首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现藏于东营市历史博物馆。从中所得信息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B.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新路C.五四运动促进该书出版D.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D[抓住时间“1920年8月”,根据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个史实,可以得出A、B、C三项都是正确的;1920年中国共产党还未成立,故选D项。]4.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最大功绩是()A.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B.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C.推动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浪潮D.批判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广大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故选A项;B项是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错误;C项鸦片战争后就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5.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2-A.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B.中国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C.李大钊等为捍卫科学社会主义而斗争D.五四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关键在于正确把握“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内因是根本,是主要原因,外因是条件,是次要原因。五四运动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战胜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根本原因是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故A项正确;B、C、D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6.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工人阶级认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1920年,这时期A、D两项内容还没有成为现实,而中国无产阶级在1919年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C项;故选B项。]7.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D[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社会主义改良思想在中国迅速传播,这说明部分知识分子在探索新的救国道路,故D项正确。]8.1922年出版的《先驱》创刊号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提出了“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这说明当时()A.中国共产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B.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必须发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一个学术问题D.中国共产党还未认清中国的客观情形B[从材料中的“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的实际情形,而求得一最合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说明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3-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材料反映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排除。]9.五四运动后,社会发展风云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人们的思想经历着空前的解放和变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人物所得票数相近。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材料二《劳动界》是五四时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工人通俗刊物。该月刊1920年8月创刊于上海,用通俗的语言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组织起来进行斗争。1921年1月停刊。它是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材料三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杂志改为公开理论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1)材料一的四位人物中,你认为哪一位应排在首位?为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有何影响?[解析]第(1)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任意选择一人,然后结合所选人物的活动组织答案。第(2)问,结合材料二、三及相关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示例一: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示例二:李大钊: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马克思主义。(如选蔡元培或胡适,均可按照相同的思路组织答案)(2)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创办刊物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现象;这一现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能力提升练]10.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由今而言,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机。”为宣传“第三新文明”李大钊()A.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B.创办了半公开的《共产党》月刊C.在大学开设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D.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4-C[《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作者为朱执信,故A项错误;《共产党》月刊1920年在上海创刊,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的理论刊物,李达主编,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第三新文明”是指马克思主义,1920年李大钊在北大开设了有关社会主义的课程,故C项正确;1920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故D项错误。]11.下表是1917—1921年《新青年》的主题统计。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得出的推论是()介绍马克思主义西方习俗礼仪国事要闻文章数量36530A.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A[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材料可以看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最多,说明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故选A项。]12.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章只有几篇,而从1919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该杂志刊登的同类文章就有一百多篇。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的学习方向发生了转移B.共产国际开始指导中国的工人运动C.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冲击D.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C[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之后成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因而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故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表面描述;B项不符合材料论述的角度;D项非主要原因。]13.五四时期,各种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从新实在论到尼采主义、国家主义,从先验主义到英美经验主义、实验主义乃至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都曾成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这一思想状况()A.得益于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B.反映了观念变革已是大势所趋C.体现了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D.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五四运动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民主思想自由的氛围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题干中中国人介绍各种各样的主义,反映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说明观念变革是大势所趋,故B项正确;学习西方不能说明国人自卑的病态文化心理,故C项错误;题干中-5-中国人介绍各种各样的主义,经过比较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故D项错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以上均摘自《中国近代史》上(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3)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解析]本题以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洋务思想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演变为主题,考查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围绕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认识。第(2)问,注意辩证分析洋务思想的利弊影响。第(3)问,要从学习西方和对待封建统治的不同态度方面分析其进步性。第(4)问,注意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民权之说”。(2)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理解: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的根本;西学为用,指以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洋务派虽然比排斥一切外国势力的顽固派进步,但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腐朽统治,仍然是对历史的反动。(3)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材料三则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实行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4)材料四是对材料三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继续和发展。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