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评(九)戊戌变法(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日两国近代化过程中,“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作为一种思想纲领,都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后起的东方民族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以之为指导的中日改革在当时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康有为政论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近现代化的进程中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关系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和魂洋才”和“中体西用”的异同。第(2)问,从材料二“昔彼得(彼得大帝)为欧洲所摈……改弦而雄视东方”“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中可以归纳康有为的主要观点;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答案】(1)同: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器物)。异:“和魂洋才”主张在保留日本本土文化同时,全面学习西方;“中体西用”主张仅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维护衰落的封建制度。(2)观点: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主张中国学习日本。原因: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完善。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戊戌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所建构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不仅“参中西之新理”,而且“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稿》材料二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言实施政策,则注重君权。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且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况以君权积久如许之势力,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风行雷厉,以治百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先生之议,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南海康先生传》-2-(1)指出材料一中维新派所建构理论体系的特点及作用。(6分)(2)材料二中“先生”实施变法的策略是什么?这与变法最终的结果有什么关系?(9分)【解析】第(1)问,特点可根据材料一“参中西之新理”“合经子之奥言,采儒佛之微旨”等信息回答;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2)问,策略根据材料二“……注重君权……谓当以君主之法,行民权之意”“苟得贤君相,因而用之……必有事半而功倍者”归纳即可;关系需要回答这些策略与变法结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特点:兼顾中西,托古改制。作用:变法从传统中找到理论依据,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2)策略:注重君权,以君权促民权;不发动群众而是借助皇帝推行变法。关系:该策略的实施成为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康有为)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定宪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根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维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9分)(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第一个省略号前内容归纳;第二小问,从引文可知这份奏折是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根据所学可知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来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改革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仿。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3-义色彩。4.(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8年,(一系列)挫折激发了雄心勃勃但过早夭折的百日维新。这场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梁为“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而追求的核心。(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康有为通过“重新解释……儒家思想”,为实现近代中国“巨变进行辩护”的原因。其做法与百日维新“过早夭折”有何内在联系?(9分)【解析】第(1)问,19世纪末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不能使中国富强,康有为和梁启超当时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变法图存,核心是改革中国的社会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原因是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为减少变法阻力而采取的策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答案】(1)核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2)原因: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维新派未能与封建因素(势力)彻底决裂,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5.(15分)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大实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帝下谕旨取消各衙门堂官对司员士民上书的审查权后,短时间内上书次数猛增至三百多人次。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公文程式,开出了长长的救时方,建策往往同时包含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财政等等诸多方面。然而,正是他们的参与,使得戊戌变法有了更大的展开面,波及更多人的内心。方案种种,对策多多,却没有一条清晰的改革思路,对彼得、明治的模仿也只能是外貌,而不详其真精神。——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当视其所遇之时。时安则局缓,时危则局急。而中外风气,号为讲求时务者,皆务搜求新异之说,以为迎合上意之具。臣愿我皇上于广开言路之下,必持一安危缓急之定见,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愚臣之意,究以练兵造械为至急之图。环顾诸臣,其老成者既苦于素无学术,其新进者又苦于未经历练。故于奏对之次,颇怀有君无臣之忧。——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4-(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的主要举措并分析其意义。材料一、二对这一举措实施中暴露出的问题有何共同看法?(8分)(2)材料二中关于变法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得到的关于政治改革的借鉴价值。(7分)【解析】第(1)问,举措提取材料一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概括;意义结合前三个句号的信息从数量、内容、热情方面概括;共同看法根据材料一中“没有一条……而不详其真精神”和材料二中“中外风气……以为迎合上意之具”的信息概括回答。第(2)问,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二“法之为用,其先后缓急”“必以求实为先,勿为好奇所动”“环顾诸臣……苦于未经历练”等信息概括。借鉴价值根据材料一举措暴露的问题和材料二的观点概括分析。【答案】(1)举措:鼓励官民上书言事。意义:提供了官民参与政治的可能性;人们获得一定的政治言论自由,激发了爱国热情。共同看法:上书者缺乏政治实践;上书言论不切合实际。(2)主要观点:变法须依据时局轻重缓急;变法要求实为先,以练兵造械为急务;变法缺乏有用人才。借鉴价值:改革要有兼具政治经验和改革能力的人才;改革措施要切实可行。6.(15分)阅读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生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1)图一中“已成定局的悲剧”指的是什么?简要说明图一所示历史事件及其影响。(5分)(2)年轻国君与“秀才”共谋国事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6分)(3)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用“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4分)-5-【解析】本题围绕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进行命题。在解答本题时,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逐问作答即可。【答案】(1)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历史事件:“公车上书”。影响:推动了当时维新运动的兴起。(2)历史事件:光绪帝召见康有为讨论维新变法事宜。原因:戊戌变法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来摆脱民族危机。光绪帝颁布的变法法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维新派的主张。因此,戊戌变法是一场通过变法而谋求发展的现代化运动。(3)戊戌变法使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使“变革”成为不可遏止的思想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