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重点:商鞅变法的措施及特点。2.难点: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一、变法的前夕——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1.变法的背景(1)战国初期,秦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2)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广纳贤士。2.变法的准备(1)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2)商鞅与旧贵族展开论战,进行变法宣传,为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3)南门徙木,取信于民。3.变法的展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课中思考]南门徙木的举措起了什么作用?【提示】商鞅通过“南门徙木”事件取信于民,保证了变法的顺利执行。[深度点拨]对商鞅变法背景的理解①必要性:秦国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地位低下、文化上社会风习落后。②可能性:偏处西部、前代变法经验、孝公支持、商鞅到来。③准备:商鞅阐述变革、舌战保守派、取信于民。二、变法的内容1.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1)实行军功爵制度①内容: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②作用:增强了士兵作战的勇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2-(2)建立什伍组织①内容: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②作用: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2.废除井田,奖励耕织(1)废除井田①内容: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②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2)奖励耕织①内容:对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免除徭役;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进行惩罚;招徕三晋地区的无地农民进行垦荒。②作用: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3.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措施内容作用建立县制把秦国划为41个县,各县设有令和丞,由国君任免取代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强化了中央集权推行什伍连坐制度什伍互相监督,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告发,否则连坐;连坐还实行于军队之中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切实有效地行使政府权力严格刑罚规定轻罪重罚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保证变法的彻底执行经济方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思想文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应毁灭加强思想文化统治[图解示意]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三、变法的结果与影响1.变法的结果(1)商鞅变法过程中,处处受到旧贵族的阻挠破坏,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2)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3-2.变法的影响(1)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2)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3)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深度点拨]对商鞅变法结果的认识评论变法是否成功,要看它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探究点一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解读史料一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铁制农具”表明生产力得到发展;“奖励耕织”“铜方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史料二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民本,法也”“塞民以法”表明商鞅以法治国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你从图二、图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提示】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2)图二中的牛耕情景,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提示】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4-(3)史料二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其出发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提示】思想: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峻法会激化社会矛盾。商鞅变法的特点(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以及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反对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探究点二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对其评价史料解读史料一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务耕织”“尚军功”表明变法的措施;“徙木以立信”是取信于民。史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雠。……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史料表明商鞅变法实行严刑峻法。【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价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5-【提示】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史料二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提示】弊病:刑法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对其评价(1)成功的原因①顺应了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商鞅变法得到统治者支持,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③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行之有效。④商鞅变法态度坚决,不惧权贵,执法如山,而且取信于民。⑤建立县制,且强调法治,使新法在地方得以顺利地贯彻执行。⑥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2)评价①进步性:它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它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历史前进,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②局限性a.变法推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导致了秦朝的暴政,对后世产生消极影响。b.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倡导君主独裁专制,为后世君主独裁专制埋下了祸根。d.由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通过改革实现的,多数诸侯国的改革不彻底,所以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特别是秦汉时期存在大量的奴隶制残余。[课堂小结]知识网络答题术语1.商鞅变法与同时代的李悝、吴起变法一样,都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2.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经济制度和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3.商鞅变法迅速改变了秦国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国力,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6-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规范解答】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作答。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1.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张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改变过去的统治方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答案】D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授爵D.奖励耕战【解析】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4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A3.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7-C.多立战功D.“为田开阡陌封疆”【解析】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没有军功就将剥夺其贵族身份,只有多立军功,才有可能加官晋爵。【答案】C4.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他们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捕杀商鞅。【答案】D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过秦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的观点。其观点是否正确?(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解析】第(1)问首先依据材料一的信息,指出司马迁的观点。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二中“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分析。【答案】(1)观点:司马迁认为商鞅车裂身死是因为商鞅刻薄寡恩,卒受恶名而死。不正确。(2)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商鞅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