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六)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建议用时:30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B[明信片中图画的内容是列强将一张写有CHINA字样的地图分割,这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真实写照。]2.美国在“门户开放”的照会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A.讨好中国政府以取得在华优势B.插手欧洲列强的势力范围C.调整列强的在华矛盾D.凭借雄厚经济实力排挤欧洲列强D[“门户开放”是美国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新政策,提出的目的是分享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权益,也含有插手欧洲列强势力范围的目的,但题干中规定的征收统一关税,则说明了美国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排挤欧洲列强,扩大美国在华侵略权益。]3.19世纪末,清政府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B.清政府卖官鬻爵C.各地严重的洪涝灾害D.债务剧增A[自然灾害与外来侵略相比,显然是次要的,故排除C项;B项只是政治腐败的一方面,故排除;D项是清政府为了缴付对日巨额赔款所带来的后果,故排除。]4.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2-A.增加税收额度B.降低官员薪俸C.裁减军队D.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D[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损害了人民的利益,遭到人民的反对,并转嫁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D项是结果而非措施,故选D项。]5.20世纪初,张謇极力宣扬“实业救国”,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实业救国”口号在近代的中国曾响彻了半个世纪。下列对其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推动了中国的经济近代化C.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D.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A[在清朝的反动政权下,是不可能仅仅靠振兴实业来救国的;必须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才能为振兴实业创造必要的政治前提。所以“实业救国”口号并没有揭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6.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③领导农民暴动起义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起义,故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能力提升练]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上谕称,“叠据中外臣工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实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山”,要“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材料二清廷上谕:“马关商约与我华民生计大有关碍,亟宜设法补救以保权利。”“振兴商务,为富强之计,必须讲求工艺,设厂制造,始足以保我权利。”材料三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一年,向朝廷条陈大计,“必兴商务,然后可以扩利源”,同时提出“广制造,兴矿政以开源也”。材料四“卡若栉比(如梳子齿)法若凝脂,一局多卡,一卡多人,只鸡尺布,并计起捐,碎物零星,任意扣罚。”张謇指出:“各省农工商务诸事创办之始,率以重税困之,虽商民之破家堕业而有所不顾,至令民间动色相戒视国家兴利之说为陷阱之忧。”-3-——《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1)从材料一来看,清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有何变化。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解析】第(1)问的“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光绪二十一年”以及“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等信息作答;“原因”注意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2)问,注意对整个材料进行归纳,既要看到这种措施的进步性,也要看到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本质目的。【答案】(1)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和外债使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2)社会现象:清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同时,加重了对工商业的赋税征收,造成工商业发展困难,挫伤了工商业者投资的积极性。本质:清政府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