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十三)(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这折射了当时中国()A.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B.政治变革备受关注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根据题干中的时间“1895—1911年”和“政论性报刊约占88%”“《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可知这一时期政治方面的新闻备受关注,故选B项;A项是经济方面,故排除;这一时期实业救国思潮刚提出,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和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2.宣统年间,《国风日报》发刊词阐明办报宗旨:“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卸弛。”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倡导民主革命,实现共和立宪B.重视舆论监督,保障政令畅通C.明确政治导向,彰显救亡图存D.拓宽国人视野,引领民间风尚C[根据材料“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可知,该报明确了自己的政治导向,为政府立宪建言献策,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故选C项。]3.哈尔滨伊留继昂电影院建于1905年,是由俄籍建筑设计师犹太人潘·瓦·科勃采夫创建的。它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一家无声电影院。以下对当年该电影院描述错误的是()A.活灵活现景物真B.观众面露诧异情C.争看清帝丢皇位D.电影初创寂无声C[电影能够反映逼真的事物,即“活灵活现景物真”,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最初的观众看到电影非常惊奇,故“观众面露诧异情”,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清帝丢皇位”是在1912年,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无声电影院说明“电影初创寂无声”,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4.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境内外多家电视台对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A.娱乐大众B.远程教育C.艺术展示D.传播资讯-2-D[材料“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体现了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对“第四媒介”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是()网购网骗A.方便了人们的生活B.节约了人们的时间C.信任度和安全感低D.是一柄双刃剑D[第一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的购物功能,其节约了人们的时间,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第二幅图片体现了互联网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低的问题。综合两幅图片可知,互联网是一柄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故选D项。]6.有人总结某种大众传媒的特点: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第四,信息成本低廉,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这种传媒是()A.报纸B.电影C.电视D.互联网D[报纸的信息不具有可选择性,故A项错误;电影、电视都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故B、C两项错误;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详细、系统,具有可选择性、可保留性、成本低,故选D项。][等级过关练]7.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D[从材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1925年国内军阀混战,故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影的发展,而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谈到市民对电影的态度,故排除C项;因此选D项。]8.现在有网友认为: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0,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3-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受众面广,渗透性强B.保存信息的力量强C.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强D.受众选择的主动性大A[“粉丝”此处意为追随者或受众,“粉丝”数量多说明互联网受众面广,渗透性强,故选A项。]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至1905年5月,全国(包括香港、澳门)共有报纸约240种,上海出过119种。在上海出过的报纸中,中国人办报72种,外商报纸34种,教会报纸5种,但仍在公开发行的只有31种。——据《大公报》(天津)之《最近报界调查表》(1905年)整理材料二《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类别篇数比例列强在中国21547.4%经济/财政/商务8719.2%总论(变法维新主张)194.2%——潘光哲《开创“世界知识”的公共空间;时务报译稿研究》引者注:《时务报》1896年创刊于上海,1898年停刊,梁启超任总主笔。材料三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议论新颖,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犹不可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意见。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概括材料一中上海报业发展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刊载上述几类译稿的背景。(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时务报》创办的积极影响。[解析]第(1)问需认真分析材料一,根据材料信息从办报的数量、办报者、办报的主体、报纸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情况分析。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喜康、梁议论新颖”“讨论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长沙之湘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杂志亦风起云涌”和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答案](1)上海办报数量居全国首位;办报者多元化;国人自办占主体;大部分报纸没有持续下去。-4-(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或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实业救国”“设厂自救”的呼声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的逐步展开。(3)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