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优化提升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宋代: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在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分割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经济(1)农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农进一步衰退。(2)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2-技术。(3)商业:宋代城市商业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3.文化(1)思想①宋代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②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2)科技①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外传。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领先世界;王祯编写《农书》,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3)文学艺术①文学: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曲繁盛;宋元时期出现话本。②书法:风格多样,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③绘画:宋代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④戏剧: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针对训练】1.“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B.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C.压抑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解析:选D。题干材料表明,自宋之后仗义死节之士比原来多了许多,论者认为这是推行程朱理学的效果,这说明程朱理学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与信仰,故D项正确。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朝代表现特征-3-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3.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转移。4.影响(1)对海外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3)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4)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5)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训练】2.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这反映出中国()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北方经济不断衰退C.政治文化中心的北移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解析:选D。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与材料中“唐朝后期”“到了元代”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仰给江南”不等于北方经济衰退,其实是南方经济发展速度更快,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政治文化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从“赋之所出,江淮居多”到“仰给江南”的变化反映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故D-4-项正确。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5-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4.(2016·高考全国卷Ⅱ·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5.(2015·高考全国卷Ⅰ·T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6.(2014·高考全国卷Ⅱ·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6-1.(2019·烟台模拟)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北宋建立之后,‘……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的信息,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选A项。宋代削弱地方的财政权,只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军事权和对地方的全面控制,故C、D项错误。2.(2019·泉州质检)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析:选D。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元代“采用蒙、汉分开考试”的形式,没有反映出考试内容的创新,故可排除A;“采用蒙、汉分开考试”说明蒙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不能说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故可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推行的不是民族平等的政策,故可排除C;元代初年废除了科举制,后又恢复,说明了元代统治者不得不运用科举制这一政策来维护统治,从而反映了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D。3.(2019·郑州模拟)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解析:选B。从“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到“可招庶民的俊异者”可知,这一变化扩大了招生来源,有利于优秀的庶民进入统治集团,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选B项。皇权高度集中,不会向社会基层扩展,A项错误;扩大招生来源,与“地方官员的权力”无关,C项错误;只有“俊异”的庶民,才有资格参加招生,不能起到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的作用,D项错误。-7-4.(2019·唐山模拟)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说明了社会流动对原有社会秩序的冲击,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过农业的衰败,D项错误。5.(2019·赣州模拟)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B.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D.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解析:选B。通过“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可知,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减弱,故B项正确。6.(2019·长沙模拟)朱熹向宋孝宗提出了“恤民”“省赋”的主张。他说:“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朱熹意在说明()A.仁义王道与依法治国相结合B.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辅相成C.民本思想以轻徭薄赋为根本D.无为而治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可知,改善民生要减省赋税,减省赋税要严格治军,把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恤民”“省赋”体现了儒家“仁政”的理念,但不能反映“依法治国”,A项错误;C项忽视了材料“省赋之实在治军”的一面,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