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2.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从时空观念角度,综合理解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选官制度的时间,从宏观上把握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2.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识记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归纳各项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知识点一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两汉时期(1)汉初:沿袭秦制,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2)汉武帝时期:重用宫廷内的尚书及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称为内朝。丞相官府机构的权力缩小,演变为执行机构,即所谓外朝。(3)光武帝时期:正式设置尚书台,由尚书执掌朝政,下分六曹办事。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三国:魏文帝另设中书省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执行机构。(2)西晋:设立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3)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1)组成: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六部。(2)职能: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3)特点:三省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制约;六部分工明确,职权专一。(4)作用: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4.五代十国时期:三省六部之外,另设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和武装队伍,并参与大政决策。5.宋元时期:形成中书省与枢密院并重的二府制度,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图解历史]唐朝三省六部制-2-知识点二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1.汉代(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的双轨制,汉景帝和汉武帝抑制和削弱王国的势力,郡国并行制名存实亡。(2)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部设置刺史一人,监察郡国。2.唐代(1)唐太宗时: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监察州县。(2)唐玄宗时:道变成正式的行政区划,为五代、宋、辽、金沿用,并形成道、府、县三级制。3.元代——行省制度(1)目的:为了有效地控制广阔的领土。(2)内容①将全国划分若干个大区,设置行中书省进行管理。②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西藏地区由宣政院管辖。③行省之下,设路、府、县。(3)意义:元代推行的行省制度,不仅为明清两代所沿用,而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行政区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图解历史]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知识点三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1.背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门第高下为选官主要标准的世官制。2.形成与发展(1)隋文帝下令全国用报名考试选官,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3-(2)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成为定制。(3)宋、元、明、清各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3.特点: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最大特点是自愿报名考试。4.作用: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轻巧识记]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两条主线:在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在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三个创新: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史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朱熹《朱子语类》[解读]注意“收了”为标志的并列句,抓住“莫不溃败”这一信息。[思考]根据史料一,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主要是指哪些方面的权力?作者对此有何看法?提示:方面:军事、财政、行政。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史料二(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解读]注意关键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4-[思考]史料二表明元朝地方行政设置是怎样的?这种设置有何意义?提示:设置:实行行省制度。意义: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2.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4.地方权力分散。5.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①”。——《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②。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俟,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解读]①和②分别反映了各自的选官标准。[思考]结合史料一、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期选官标准的不同点。提示: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和门第。史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利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④——邹一楠《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解读]③④分别从公平公正与阶级流动角度反映了科举制的影响。[思考]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提示: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演变2.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束缚了人才。3.影响(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3)对国家选拔出真正适合统治需要的人才有利。(4)推动了官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步步削弱、君权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6-[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从汉至元,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汉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2.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制,元朝设中书省。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3.从世官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有的学者认为:官僚体制可分成两个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故选D项。A项是商鞅变法中的措施,B项是汉武帝时的措施,C项是秦朝时中央官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2.下列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有()①西汉“中朝”形成②隋唐科举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参知政事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B[西汉时期,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参政,形成“中朝”制度,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北宋时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加强了皇权;①③④正确;隋唐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不属于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②,故选B项。]-7-3.三省六部制经过长期发展,到隋唐时期才得以确立并完善。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A.决策B.审议C.执行D.司法C[三省六部制下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项正确;A项是中书省职责;B项是门下省职责;D项属于司法机构职责。]4.“不行黜陟(官职的升迁或降黜)而藩国自析”。这评价的是汉武帝实行的哪项措施()A.颁布“推恩令”B.平定“七国之乱”C.实行郡国并行D.用察举制选官A[材料出自《汉书·诸侯王表》,意思是说中央不刻意打击,诸侯国就自己解体,显然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的作用,故A项正确;B项是汉景帝行为;C项是汉高祖行为;D项属于选官制度。]5.“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A.实行郡县制B.建立宗法制C.推行行省制度D.设立刺史C[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都省”指中书省直接管辖大都周围地区,其余地区设行中书省管辖。]6.“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C[材料反映了豪门世族中尚处幼年的儿童已垄断官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选用官吏采取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选C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制日报》在关于考试选拔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评论文章称:以考试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做出的最佳选择。当前有的地方村支书代代相传——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值得我们再度审视。材料二厦门大学院长刘海峰在《科举制的贡献》一文中表示: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是其他文明所没有的,它比四大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更大,因为它建立的是一种制度公平。“科举制的实质是一-8-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1)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结合材料说一说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2)除科举制外,你还知道我国古代哪些人才选拔制度,评判标准分别是什么?[解析]第(1)问两则材料体现的共同主题,根据材料中的“古代的科举制就很好,杜绝了任人唯亲乃至世袭垄断的弊病,含有民主的因子”和“科举制比四大发明贡献大,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可以概括出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科举制的进步性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为统治阶层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具有很高人文素质的政权管理人才。它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世袭垄断,限制了皇帝、宰臣的权力,极大地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投身政治的积极性”等信息分析归纳,并联系科举制的进步影响来回答。第(2)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除科举制外,我国古代还有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选拔制度,选拔标准分别是血缘等级、品德能力和门第。[答案](1)主题:科举制体现了公平、民主原则,影响深远。影响:限制了特权,建立了制度公平;提高了平民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影响深远。(2)制度及标准:世袭制→血缘等级;察举制→品德能力;九品中正制→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