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科标准练(一)(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商人尚鬼,认为鬼神主宰万事万物,唯有商王能受其感应;周人则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一解释意在说明()A.新政权统治的合法性B.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C.商人从未实行过德治D.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A[根据材料可知,周人认为天命无常,只选有德,顺应民意,民意即天命,其目的是说明武王伐纣是顺天应民和新政权的合法性,故选A项;商人尚鬼并不等同于商人的主要活动就是祭祀,故排除B项;“从未”说法绝对,故排除C项;宗教迷信是商灭亡的“根源”违背史实,商亡于暴政,故排除D项。]25.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改善人民生活质量B[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分异令”,汉代鼓励生育,唐朝“劝勉”早婚,三者共同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人口,从而增加政府财税收入,故选B项;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汉初,故排除A项;人口增多是导致土地兼并的原因之一,故无法起到防范民间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C项;古代家庭人口增多往往带来的是更多的负担而不是生活质量的改善,故排除D项。]26.《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2-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B[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故排除D项。]27.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D[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的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故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故排除C项。]28.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C.有效抵抗外来侵略D.竭力维护天朝体面D[由材料“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可知,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维护大国体面,故选D项;“投降政策”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排除B项;“有效抵抗”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29.五四运动爆发时,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具体表现有:发挥上海《民国日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竭力营救被捕的爱国师生和工人;推动和指导五四运动在上海的展开;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这反映了孙中山()A.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3-B.对人民群众的认识变化C.主张学习马克思主义D.表明了彻底的反帝决心B[由材料“孙中山马上作出反应,对运动给予极大声援和支持”“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对五四运动给予肯定和赞许”可知,孙中山在五四运动的过程中看到了民众力量的伟大,故选B项;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马克思主义,故排除C项;新三民主义提出明确的反帝革命目标,故排除D项。]30.1940年11月,日本与伪南京政府签订《中日基本条约》,其中第七条说:“日本政府基于本条约之中日新关系的发展,应撤废在中华民国所享有之治外法权,并交还其租界。中华民国政府则应开放其领域,使日本国臣民,得居住营业。”据此可知,这一条约的签订反映了()A.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B.南京政府捍卫国家主权C.英美对日本宣战的结果D.日本侵华本质并未改变D[由材料“中华民国政府则应开放其领域,使日本国臣民,得居住营业”可知,日本名为交还其租界,实为要把中国完全变成其租界,侵华本质并未改变,故选D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40年汪伪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基本条约》出卖国家主权,故排除B项;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英美对日宣战,故排除C项。]31.1985年石家庄市第一塑料厂厂长张兴让首先提出并实行的“满负荷工作法”,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这一工作法()A.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C.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D.实现了管理体制转变C[由材料“对企业各项工作提出比较先进的目标,然后由低到高分步实施,层层落实,形成保证体系,并与个人报酬挂钩”可知,满负荷工作法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故选C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1992年后开始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分配方式而非管理体制的改变,故排除D项。]32.公元前425年上演的《阿卡奈人》戏剧中写道:“我们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大家还在市场里蹭来蹭去,躲避那条涂着赭石粉的赶人索”。公-4-元前392年上演的《公民大会妇女》则提到,当妇女女扮男装参加公民大会达到开会的法定人数时,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材料反映出当时雅典()A.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B.人文精神已深入人心C.城邦凝聚力日渐削弱D.民主体制潜藏着危机D[材料“定好了今天开公民大会,而这个会场却还是空空如也”说明公民参与公民大会的积极性不高,材料“真正的雅典男性们抱怨自己来得太晚了,没有领到薪水”说明大家为了薪水参政,二者都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危机,故选D项;妇女需要女扮男装,方可参与公民大会,因此可知妇女的社会地位依旧不高,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主政治不是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城邦凝聚力的比较,因此无法说明削弱,故排除C项。]33.19世纪三四十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英国人欧文在美国创立“新和谐公社”,建立“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在1839年到1845年他又从事“劳动公社”实验。但这些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实践()A.意味着工人运动需要国际联合B.是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C.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D.表明美国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C[根据材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全国劳动产品交换市场”和“劳动公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实验,这些实验为建立人类理想社会提供了借鉴,故选C项;材料是欧文的实验不是工人运动,故排除A项;空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非完善,故排除B项;材料是欧文个人实验不是国际工人运动,故排除D项。]34.历史学家指出:“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也许比欧洲任何国家都接近于革命,因为欧洲各国革命只是起义,他们表面上轰轰烈烈,但实质上对社会的根本触动不大,若以调整较大的政治格局和影响力而言,是不能与这一时期英国改革相提并论的。”这一时期的英国改革()A.为工业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合法渠道B.是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相妥协的结果C.为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D.避免了暴力革命在欧洲的出现和蔓延A[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英国改革”等有关信息可知,这里讲的是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提供了合法渠道,故选A项;1832年议会改革是将选举权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而不是妥协,且新兴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结果应该是光荣革命,故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为-5-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故排除C项;英国的改革不能避免欧洲的革命,故排除D项。]35.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后,提出建立以法、德为核心,以法国为领导的“欧洲人的欧洲”,通过“缓和、谅解、合作”逐渐实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最终走出“雅尔塔”。这一外交方针的提出()A.表明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B.说明法国主导着欧洲联合C.有利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D.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实现C[材料“欧洲人的欧洲”,走出“雅尔塔”说明法国想摆脱美国的控制,独立自主,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项;20世纪50年代,美国霸主地位没有动摇,故排除A项;外交方针是最终走出“雅尔塔”,说明是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在欧洲联合过程中,法国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故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欧洲一体化刚刚开始,故排除D项。]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41题、第42题为必考题,第41题25分,第42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题~第47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诏书:“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其后历经永乐、宣德、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各朝,海禁政策不断升级强化。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奏请开放海禁。这一奏议得到朝廷批准,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的生活传统。隆庆开海后,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生丝及纺织品、陶瓷器、漆器等工艺品、矿产品及金属制品、水产品、农产品等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摘编自陈尚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材料二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订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放通商。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客观上-6-分析,条约通商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以口岸为中心的近代区域市场的发展和近代市场关系的形成。——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明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进步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条约通商与晚明开海通商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对近代中国经济所产生的影响。(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隆庆开海局面之所能够形成,主要是因为明穆宗及其朝廷了解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关系”“顺应了一些有识之士要求适当开海的呼声”“福建地方大员一再奏请在该省开海,是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