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含解析)人民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③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答案:A2.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②租调徭役繁重③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②③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该题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④。故选A项。答案:A3.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施了残酷的剥-2-削,由此看出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所以答案选B项。答案:B4.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改革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为了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答案:C5.下面是封建社会实行的均田制示意图,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均田制始于隋唐B.均田制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C.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土地所有制D.均田制下的农民必须对国家承担义务解析:均田制最早实行的是北魏时期,故A项错误;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但杜绝不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故B项错误;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后来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并不能保证农民土地所有制,故C项错误;均田制还规定了赋税,也要对国家承担兵役和徭役,故D项正确。答案:D6.《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从材料判断,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直接推动力是()A.抑制土地兼并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巩固北魏统治D.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3-解析:为解决材料中“富强者并兼山泽”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均田制。故选A项。其他选项是均田制的影响。答案:A7.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其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A、C、D三项不符合“根本目的”,可排除。答案:B8.《魏书·目录序》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规范赋税制度B.推行汉化政策C.加强集权D.整顿吏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答案:D9.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A.商鞅变法B.王安石变法C.孝文帝改革D.吴起变法解析:“五胡内迁”通过汉化推动社会进步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鲜卑民族,而鲜卑族的汉化主要得益于孝文帝改革,根据题干中的“北周”也可知是孝文帝改革。答案:C10.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汉姓元长孙穆陆贺刘A.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D.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基础史实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是改革措施中的“改汉姓”。这显然有利于加快鲜卑族的汉化。A、C、D三项与“改汉姓”无关。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2)结合材料三,说明北魏洛阳平面图反映的问题。北魏迁都洛阳对以后孝文帝进一步改革有何影响?(3)结合材料四,分析孝文帝迁都对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问,要注意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即原都城平城的不利因素和迁都洛阳的有利因素。第(2)问,观察图片可知,北魏洛阳城的建设已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影响”可从有-5-利于孝文帝改革的角度回答。第(3)问,可从“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概括回答。答案:(1)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的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北方柔然的进犯。(2)问题:北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影响:为以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有利于新的改革措施的实施。(3)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王朝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十八年二月甲辰,诏天下,喻以迁都之意。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并任用南朝儒士制定礼乐制度,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北朝时期龙门石窟与洛阳历史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汉化措施。(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解析:第(1)问措施从材料中“定迁都之计”“革衣服之制”“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死葬河南,不得还北”“诏改姓为元氏”“仿效南朝建立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对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的评价,要注意全面的、辩证的进行分析其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同时能总结出规律性的结论和认识。答案:(1)措施:迁都洛阳;改穿汉服;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籍贯,迁都之民死葬洛阳;皇族改姓元氏;仿南朝制定士族制度;同汉族通婚。(答出四点即可)(2)答案一: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移风易俗;加速了北魏社会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二:消除了鲜卑民族特性的全盘汉化使拓跋贵族迅速腐化堕落;为北魏发展埋下了隐患。(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三:综合答案一和答案二。(言之成理即可)答案四:在答案三的基础上,需答出以下内容:改革必须在立足自身主体性和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先进文明,不能直接移植、生搬硬套。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