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程标准素养解读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土地兼并的原因和抑制兼并的措施。2.从历史解释角度把握“重农抑商”概念,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剖析该政策。3.从唯物史观角度评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概况(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3)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4)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抑制土地兼并(1)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两极分化。(2)措施: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概念阐释]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国有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均田制等。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知识点二“重农抑商”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原因:商人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税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4.表现(1)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2-(2)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5.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特别提醒]“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但并非在任何时期都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3)危害: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图解历史]“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的关系-3-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史料一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①。重租税以困辱之②。……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解读]①②③处说明西汉政府分别在生活上、经济上和政治上压制商人。[思考]根据史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提示】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提高其所交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不许为官等。史料二清雍正帝说:“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④。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解读]④处说明雍正帝认为农业是最重要的。[思考]根据史料二,简要说明雍正帝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根本目的何在?这种经济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严重影响?【提示】经济主张:重农抑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严重影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1)根本原因:巩固封建统治。(2)客观原因: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3)直接原因:保证封建赋税征收和徭役的征发。2.措施(1)重农:奖励耕织;抑商:制止弃农经商。(2)国家实行重要商品专卖,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3)实行歧视性的政策法令,如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3.影响(1)积极作用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严重地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妨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4-“海禁”政策的表现与影响史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①,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②。——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解读]①②处分别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阐述了明代为何要实行“海禁”。[思考]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提示】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史料二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③。……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④。——《论南洋事宜》[解读]③处说明“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④处说明“海禁”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思考]史料二中反映的经济政策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提示】不仅给沿海人民带来了困苦,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海禁”与“闭关锁国”项目政策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5-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和敌对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井田制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2.“重农抑商”政策,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3.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这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C[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2.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6-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B[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D两项错误。]3.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的经济政策是()A.“闭关锁国”政策B.“海禁”政策C.“重商主义”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D[“闭关锁国”和“海禁”到明清时期才出现,“重商主义”政策是欧洲的经济政策,故选D项。]4.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有合理一面B.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这一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始终起消极作用的,在开始时期起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5.1784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此商船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A.宁波B.上海C.厦门D.广州D[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6.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主要影响有()①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③避免了西方的殖民侵略④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D[“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与民族工业没有关系,而且并未使中国免遭侵略,故选D项。]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7-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2)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统治阶级曾试图施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加以解决?其结果如何?[解析]第(1)问,“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说明实行的是井田制。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可知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等;第二小问,这属于生产关系变化,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3)问,“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土地兼并问题,联系史实回答即可。[答案](1)井田制。(2)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等。(3)针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现实,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结果:由于土地私有、土地买卖频繁,均田制最终瓦解,未能解决土地兼并这个严重的问题。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