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二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素养解读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从汉初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和通史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2.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多种学科素养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2.概况秦始皇将秦国官定史书《秦记》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知识点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2-知识点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作用(1)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一些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积极参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知识点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土。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②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2)消极:①导致古代中国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教师用书独具)-3-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一(公元65年)①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群僚所言,②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史料二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④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解读](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点。[思考](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显著特点?【提示】(1)“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主要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特点:神学化和宗教化。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成为正统史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①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4-史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②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史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解读](1)史料一①说明汉武帝时期国力空前强盛。(2)史料二②说明汉武帝用儒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3)史料三③指焚书坑儒。④说明“罢黜百家”对中国文化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应当辩证地看待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思考](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为什么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史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什么?(3)史料三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提示】(1)①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推行“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②汉武帝时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土地兼并、王国割据、边境不宁等问题。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2)①“只读一种书”: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设立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②“利禄的诱引”: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3)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观点:不合理。理由: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③有利于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董仲舒新儒学得到全面肯定的原因1.社会根源: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但内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入侵,社会需要一种思想理论来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秩序。2.理论创新: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改造后,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因而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有利于巩固统治: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学说来宣传“君权神授”,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对于树立皇帝权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5-一、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为目的,被确立为王朝的统治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二、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1.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有利于构建中国传统道德体系。(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课堂小结](教师用书独具)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2.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6-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垄断官位的情形,并且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4.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儒学由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1.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B.秦朝统治严酷残暴C.秦始皇个性暴虐D.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A[“焚书坑儒”政策的实质是文化专制,故A项正确;B、C两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实质,故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2.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常理,治国要道。维护政治的大一统,必须先实行思想的大一统。为此他主张()A.君权神授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故A、B两项错误;三纲五常主要是规范人际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思想的大一统”,可知D项正确。]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以孝廉选官有利于政治清明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B[题目问的是主要目的,董仲舒的推动是主观原因,故A项错误;汉武帝之所以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基于巩固国家统治的需要,故B项正确;以孝廉选官与设问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推崇儒学不能成为罢黜百家的理由,故D项错误。]4.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7-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C[材料的大意是“人的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独尊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论来源,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C项符合题意。]5.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A[汉代通过设立太学、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启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等措施,使得社会上学习儒家思想蔚然成风,儒学的地位不断提高,故选A项。]6.“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反映出()A.该言论鼓励了社会暴力革命B.科举制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C.中国古代对政治学科的重视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社会暴力革命是对材料言论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社会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而非促进了社会知识进步,故B项错误;对政治学科的重视缺乏材料支持,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社会各阶层人员因科举制而流动,故D项正确。]7.《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