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B.社会制度大变革C.“井田制”瓦解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解析】选D。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是根本特征,C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2.识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图属于哪一时期的形势图()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朝时期【解析】选C。结合图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诸侯国之间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据此可知题中地图属于战国时期,故C与题意相符。3.(2019·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解析】选D。注意题干要求是:战国后期秦国能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奠定基础,故-2-选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错误;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B错误;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C错误。4.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解析】选D。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A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B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C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故D正确。5.先秦时期某学派赞美一个明知有水车但仍从井里背水的农民,因为这个农民懂得奇巧之物会使人产生邪念。该学派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解析】选B。根据材料“一个明知有水车但仍从井里背水的农民,因为这个农民懂得奇巧之物会使人产生邪念”可知这是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故B正确。6.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选C。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主张以德治国,故A错误;道家主张自然,体现在政治上为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故B错误;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能够‘满足’实现统一的理论”,结合所学,秦国商鞅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来实现国家大一统,为法家代表,故C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D错误。【深化点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7.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一“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等信息判断归纳;第二问,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得出结论。第(2)题,根据材料二“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可推断出好战嗜杀要点。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2)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