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模块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恩格斯曾描述道:“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这一现象的废止得益于()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A[废除以土地和人身自由作抵押的债务奴隶制是梭伦改革的内容之一,故选A项。]2.右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D[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频繁,而秦国相对落后,所以秦孝公关心的应该是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C[公元前361年,诸侯会盟拒绝秦孝公参加,是因为秦国弱小;公元前343年诸侯国态度的变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走向富强。]4.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昌盛,但二人实行的某些措施却截然相反,其中“措施却截然相反”的方面有()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措施A.①②B.①③-2-C.②③D.①②③C[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如商鞅奖励耕织,梭伦鼓励农业发展,故①不符合题意;在工商业方面,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梭伦鼓励发展工商业;在政治方面商鞅强调专制集权而梭伦鼓励民主政治的发展。]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充分反映出()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C[北魏皇帝死后谥号多采用“孝”字,充分反映出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6.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商鞅变法()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D.倡导严刑峻法D[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以后的统一奠定基础,所创立的一些制度分别为后世沿用,但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没有采用严刑峻法,D项错误,符合题意。]7.“(太和)十有八年(公元494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A.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B.学习汉族先进文化C.促进民族融合D.促进国家统一B[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使鲜卑族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8.《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增滥,考覆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论者以为不可行。”由上述材料可知,“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中用人不当B.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C.改革涉及面太广D.改革者优柔寡断B[“庆历新政”针对冗官现象大力改革,因而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最终导致改革失败。]9.梁启超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________视作“与今世各-3-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对材料中画线部分判断准确的是()A.平籴法B.免役法C.均输法D.农田水利法B[A项是战国时期李悝变法的措施;C项不是赋税政策而是类似政府采购制度;D项重在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工程,与材料不符。]10.下表为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表格中数字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奴制的优越性B.农奴制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C.19世纪70年代,俄国实现了近代化D.战争促进了俄国工业生产B[从表格中提到的时间及数字的变化,可以判定这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状况。]1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两则材料对比说明()A.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B[两则材料对比,一方面反映农民的政治、经济处境有了很大变化,说明改革具有革命性,另一方面又保留了农民对地主的封建义务,农民未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说明改革具有不彻底性。]12.下列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有()①王安石变法②戊戌变法③孝文帝改革④明治维新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B[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整顿太学;戊戌变法废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明治维新效仿西方教育体制,培养人才。]13.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日本三菱企业就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发展起来的,当时三菱企业从国家获得了一家造船厂、一座煤矿、一座银矿和两座金矿。当时政府的政策是大力扶持-4-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当时政府扶持的对象主要是()A.投资新兴工业的华族和士族B.缺乏资金的私人企业C.从事近代交通通信事业的企业D.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D[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废除身份等级制度后实行的“四民平等”政策也仅仅是形式上的,政府对私人资本的扶植也大多是针对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或有特权的大商人。]14.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①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②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③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C[“二十爵级制”是奖励军功,鼓励杀敌求胜的军功爵禄制度,打破了贵族的“世卿世禄制”,故①正确;“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解放了农奴,但并未对旧贵族产生直接的冲击,故②错误;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故③正确,C项符合题意。]15.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伏……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A[“仓促上阵”“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内在条件的情况下仓促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故A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第21题11分,共7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5-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卖者坐(处罚)如律。——《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辩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须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如修水土非陛下能胜异论,则谁肯为陛下尽力?且议助役事已一年,须令转运使、提点刑狱、州县体问百姓,然后立法,法成又当晓谕百姓,无一人有异论,然后着为令,则其于民事,可谓不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商鞅变法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3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授田的主要标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授田在当时的作用。(4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王安石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相应的改革措施。(2分)(4)以上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根据材料回答,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4分)【答案】(1)评价:使秦国强大,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造成贫富分化。措施:统一度量衡、货币等。(2)人口和耕牛;人地比例;官员级别。(任意两点即可)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3)百姓徭役负担过重是重要的民事。募役法。(4)发展经济。商鞅变法侧重于改革旧的土地制度,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开垦无主荒田,王安石变法侧重于缓解百姓过重的负担。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事渐可以复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俄国)在封建社会晚期,农村公社尽管履行着管理职能,但长期不被国家承认是行政区划单位,没有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它也不是法人体,因此村社无权独立自主地与外界打交道……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村社成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权。但是,村社的管理、征税、警察和社会保障等职能依然保留甚至得到强化。-6-——罗爱林《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1)材料一反映的是王安石变法的哪项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该措施所起的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比较说明1861年改革前后村社地位与职权所发生的变化。(4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在加强基层行政管理方面的相同作用。(4分)【答案】(1)措施:保甲法。作用:有利于维持地方治安;有利于节省养兵费用;有利于革除募兵积弊。(2)从不被国家承认是行政区划单位到成为国家基层行政组织;从无权独立自主地与外界打交道到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自主权。(3)有利于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佐久间象山在给幕府的上书中指出:西洋诸国与周公孔子之国在鸦片战争中的一胜一败,“终其极……彼之学得其要,此之学不得其要,溺于高远空疏之谈,流于训诂记诵之末”。材料二维新改革涉及三个层面:物质、体制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经济活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在国家和社会中,是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层次,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替。体制层面包括各种制度和法律,这是中层层次,实现新旧更替、与传统决裂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材料三1854年佐久间象山又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精粗不遗,表里兼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刺激日本进行改革的原因。(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进行物质层面改革的措施。(3分)(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体制、精神层面改革艰难的表现。(5分)【答案】(1)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教训;美国武力叩关引起的民族危机。(2)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使日本迅速成为工业国。(3)明治维新由出身于下级武士的倒幕派领导,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1889年日本仿效德国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权;灌输天皇崇拜和武士道精神,使日本体制和精神层面具有明显的专制和侵略色彩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