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板块提升(一)中外古代文明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板块提升(一)中外古代文明政治文明历程微线索1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时期演变历程历史结论秦朝皇帝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三公九卿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等事务;下设诸卿负责具体事务,集权于皇帝。(1)演变脉络:秦朝建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走向顶峰。(2)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西汉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建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开始改变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隋唐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从而分散相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具体执行国家事务;保证了皇权独尊。两宋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政,设三司分管财政,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清初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康熙时,设置南书房;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对点训练1】(2019·广东深圳调研)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A.巩固了三省长官的地位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2-解析据题干“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可知,让他们分化了相权,故选D项。让一些官员虽不是三省长官,却做他们的事务,对三省的权力造成冲击,排除A项;这一措施能够削弱宰相权力,从而强化皇权,排除B项;根据“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无法判断效率的高低,排除C项。答案D微线索2古代中国地方管理体系的变革时期变革表现历史结论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1)实质: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趋势: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代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与民政、军事和监察与司法。【对点训练2】(2019·江苏扬州调研)王袆在《送申巡检之官序》中记载:“至正十一年,海内多故,天子命勋旧大臣行中书省以镇外服,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这说明元朝行省()A.权力不再受到中央的节制B.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C.一直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D.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解析据材料“且以为去朝廷远,事有机速,不可律于常制禀命而行。凡军旅、钱粮、铨选之事,一听其便宜行之”,可知元朝行省获得了较大的事务处置权,故选B项。元朝行省拥-3-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至正十一年行省才拥有便宜行事的权力,排除C项;行省制下,行省绝对服从中央,与中央没有难以调和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微线索3古代中国选官、监察制度的完善时期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历史结论名称特点夏商周世官制贵族子弟世代承袭爵位(1)选官模式和选官依据的变化:世官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名望、品行)→九品中正制(门第)→科举制(才学)。(2)监察制度:古代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加强了皇权,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按军功授爵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地方:监御史掌监察职责。两汉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以品行为主要依据地方:汉武帝设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及诸侯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以品行、门第作为选官依据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选拔官员中央:唐代御史台;明清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地方:唐“道”,宋改为“路”;明清实行密折制度。【对点训练3】(2019·安徽合肥质量检测)《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这一情况说明当时()A.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B.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C.贵族政治进一步得到加强D.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4-解析据题干“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184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128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11人”可知,官员大多是出身名门大族,故选B项。察举制初期能有效选拔人才,排除A项;贵族政治在秦朝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排除C项;材料中孝廉反映的察举制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答案B微线索4古代希腊民主制度与罗马法律的演变(1)雅典民主政治一个实质是奴隶制民主政治,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两大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三个阶段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改革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四点认识是雅典奴隶制经济,特别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与雅典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为雅典创造辉煌灿烂的文明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2)罗马法一个趋势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两个转变由习惯法到成文法,标志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标志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会》的颁布。三大原则维护奴隶制、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点认识稳定了罗马的统治;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对点训练4】(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联考)著名古希腊史专家弗罗洛夫说,由于充当领袖的贵族的个人私欲必然使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距离,而由此引起的两者间的冲突,往往以某一领袖人物的垮台而告终。这反映了在雅典()A.不可能出现贵族专权的局面B.民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C.平民有维护民主的意识D.不能存在居领导地位的权威解析解读题干可知,反映的是贵族与平民的冲突,“往往以某一领袖人物的垮台而告终”,-5-说明平民有维护民主的意识,故选C项。答案C经济文明历程微线索1古代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历史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唐朝的筒车和曲辕犁等。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征是精耕细作。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验的积累等。耕作技术的进步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从西汉的二牛抬杠到东汉的一牛挽犁、唐代的曲辕犁、隋唐时期南方两年三熟耕作制等。农作物的推广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明朝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和引进新品种蕃薯和玉米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西北地区的龙首渠、隋朝大运河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对点训练1】(2019·湖南郴州质量监测)汉代《氾胜之书》记载了适时耕作、因时因土耕作、及时磨压以保墒防旱、积雪保墒、施肥改土、栽培管理、及时收获与选种留种技术、稻田水温的调节等方面的内容。此书记载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A.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B.生产工具比较落后C.耕作技术有明显进步D.生产资料投入很多解析据材料可知,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目的是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出精耕细作的显著特点,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排除B项;材料中农业耕作技术的采用,没有与前代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资料的投入,排除D项。答案A微线索2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时期表现历史结论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1)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要素主要包括:商秦汉推行重农抑商;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6-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人、市场、货币、城市、商路和国内外贸易等。(2)每一历史时期的商业发展水平和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宋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涌现;商帮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对点训练2】(2019·清华大学学术能力诊断测试)商朝王室设置“多贾”一职,为王室购买奇珍物品,管理王室商业,并允许多贾参与祭祀祖先的仪式;唐宋时期,设置市舶司,管理海上对外贸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对商业的管理B.工商皆本思想发展C.商人地位不断提高D.海外贸易空前发达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商朝王室设置机构管理王室商业,唐宋时期,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均体现了对商业管理的重视,故选A项;工商皆本思想是在明清时期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商人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是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并未说明对外贸易空前发达,排除D项。答案A微线索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阶段表现基本特征历史结论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对点训练3】(2019·湖北武汉调研测试)宋神宗时期,东南六路(两浙、淮南、江东、江西、湖北、湖南)的两税、商税、盐酒课、茶税、免役钱等项目所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开封府、京东、京西、河北、陕西、河东)的79.6%。这反映()A.商业税开始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7-B.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渐趋削弱C.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D.北方主要赋税收入小于东南地区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宋神宗时东南六路的税收占国家财政收入总额数仅是北方的79.6%,说明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联系史实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故选C项。由材料可知,宋神宗时国家财政收入中依然以北方税收为主,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力度,排除B项。答案C文化发展历程微线索1古代中国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时期表现特征历史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孟子将孔子的“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主张礼法并施,使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创立与发展(1)发展过程:形成(春秋战国)→受打击(秦朝)→成为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之际)。(2)儒家思想特点:民本主义;重群体,轻个体;重人伦,轻自然;崇老尚古。西汉时期董仲舒建立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完善与独尊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吸收与改造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出现,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南宋以后理学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明以后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转型与成熟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反对君主专制,提出“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的主张,从而使儒学获得新生。批判与继承【对点训练1】(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把封建社会中“亡国”与“亡天下”做了区别,提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据此可知,顾炎武()A.批判传统儒学B.具有民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