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阶段综合测评(二)(第三、四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英国史》一书中说:“威廉和玛丽被宣布为联合王国的国王和王后,标志着英国革命结束。在英国所有的革命中,这是使用暴力最少但收效最好的一次。”材料中所说的“收效”最主要体现在()A.内阁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B.使英国恢复了国王与议会的传统C.奠定了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基础D.英国的王位世袭制最终确立下来C[题干所提到的事件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因此,光荣革命为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2.英国历史上“在选举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这表明()A.国王无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英国国王可以任意组织内阁C.英国历史上出现了责任制内阁D.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利法案》通过后,英国国王逐渐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3.1861年,伦敦有家报纸报道称:“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材料表明当时英国()A.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较大B.议会上院的势力明显衰落C.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D.统治阶级的政策趋于一致A[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9/10的议案是通过政府之手”可以判断出内阁在议会的决策中作用重大,故本题选择A项。]4.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联邦政府的组成-2-B.行政、立法、司法的分权制衡C.联邦法律至上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D[题干的意思是美国政治体制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其有民主性,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性,故选D项。A、B、C三项无法体现主权在民的特点,皆排除。]5.据美国宪法,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力量统帅于一身,除拥有属于其本职的行政权、外交权和军事权之外,还掌握着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这里“部分立法权和部分司法权”指的是()A.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B.对法官拥有灵活的任免权C.对宪法拥有权威的解释权D.对国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A[美国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对立法拥有一定的否决权,故A项正确。]6.美国学者罗伯特·J.格林说:“事实上美国现在采取的是一党制,即‘民共党’,但却伪装成两党制(即民主党和共和党)。不管投哪家的票,你总归是投‘民共党’的票。”这段材料说明美国的()A.民主党和共和党已没有区别B.两党都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C.选举制度是为一个党服务的D.政治局势需要成立新的政党B[两党制度的实行即说明民主党和共和党存在一定的区别,故排除A、C两项;D项错误地理解了题干中“事实上”的含义,同样不符合题意,应排除;两党都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故B项符合题意。]7.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产生……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内阁只对总统负责B.实行民主共和制C.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D.奉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A[1875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说明宪法规定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和内阁行使行政权,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B、C、D三项均正确。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内阁由总统提名组成,内阁和总统都要对议会负责。]8.近代美国和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逐渐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但也各有特色。下列有关近代美国和法国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3-A.都是国家元首B.都可以解散国会C.都必须对国会负责D.都由选民直接选出A[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无权解散议会,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以解散众议院,故B项错误;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法国总统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故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D项错误。]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修改自1866年编纂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并由多个单独的文件汇总而成,被德国历史学家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俾斯麦帝国宪法”这一名称实质上反映出()A.宪法中规定的宰相的权力极大B.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C.俾斯麦对立宪起到关键性作用D.宪法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的皇帝的权力极大,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对欧洲等国的影响深远在题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俾斯麦对德国的统一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故C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10.《南京条约》中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A.便利英国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B.便利英国掠夺中国劳动力办厂C.表明英国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D.表明英国要向中国大量投资C[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了福州、厦门、广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从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福州,是为了掠夺武夷山的红茶;开放上海,是为了到江浙一带倾销商品。可见,英国选择这些城市作为通商口岸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到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故选C项。]11.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极度反感英国的侵略行径B.固守传统的天下观C.了解英国来华的真实意图D.被迫接受自由贸易B[从材料看出清朝不愿接受和西方平等交往的要求,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选-4-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12.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C.注重对人才的选拔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D[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可知,选拔的人才并不局限于知识分子,故B、C两项错误;“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13.有绅民曾向官员呈递血书:“万民誓不服倭,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手。”其背景是()A.太平天国运动兴起B.甲午战争惨败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义和团运动爆发B[材料反映的是被割占地区的百姓宁死不服从倭人(日本人)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中,只有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割让给日本,遭到台湾人民的誓死抵抗。故排除A、C、D三项,选B项。]14.1840—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的战争,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包括()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B.巨额赔款,加重人民负担C.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D.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D[材料中的三次战争分别是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这三次战争都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都加重了人民负担,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A、B、C均是三次战争的共同危害,不符合题意;列强加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选D。]15.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⑤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①②③B.③④⑤-5-C.①③⑤D.①④⑤D[结合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可知,②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③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恶劣影响,这两项均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不符,故选D项。]16.“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D.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项错误;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新中国的成立,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是完成,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制度,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故D项正确。]17.一份向美国使馆递交的说帖称:“中国与日本,国际之处置有甚悖和平正义者。……请求贵公使转达此意于贵国政府,于和平会议予吾中国以同情之援助。”与此有关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B.卢沟桥事变C.五四运动D.九一八事变C[据题干信息可知,此事件与中国、日本、美国共同参加的国际会议有关,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事件与国际会议无关,故选C项。]18.下图所示的历史歌曲唱出了一个时代的革命奋斗目标。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A.中共二大召开,制定民主革命斗争纲领B.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召开八七会议,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D.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斗争的第一枪B[依据题干中国民革命歌中“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国民大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是因为国共合作,正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19.在一则红色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6-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A.中共一大的召开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C.红军长征的胜利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暗夜南湖亮斗星”是指中共一大召开,A项错误;“燎原烈火向天明”是指土地革命,共产党发动了一百多次武装暴动,开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根据地,B项正确;“征程二万经风雨”是指红军长征的胜利,C项错误;“宝塔擎旗进北京”是指共产党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政治中心从延安转到北京,指代的历史现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项错误。]20.在中共中央某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站起来,手里拿着那份毛边纸的铅笔记录稿,义正词严地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并指出李德是‘瞎指挥’”。下列各项符合这次会议的是()A.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B.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C.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D.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A[据“第五次反‘围剿’”“李德”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方针、路线、政策,中国共产党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21.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A.太平天国北伐、西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C.中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D[红军的帽徽是“红星”。依据“大迁移”“武装宣传”可以判断这是红军长征,因此D项正确。其余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22.《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