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3讲 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 明清时期(136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3讲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与面临的危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洛阳、许昌二模)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王朝在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其中,西汉初期和明初尤为严重。出现这种现象本质上是()A.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C.封建统治残暴的体现D.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解析:选A。据材料“统治初期,都曾出现诛杀功臣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朝建立初期的功臣宿将,大都功勋显赫,是专制统治的严重威胁,王朝初期的统治者采取诛杀功臣的做法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故选A项;“家天下”观念的影响是诛杀功臣做法的原因而非本质,排除B项;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亦因维护专制皇权的需要,排除C项;平民皇帝变态的心理反应不是诛杀功臣现象的本质,排除D项。2.(2019·百校联盟全国Ⅰ卷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解析:选A。A项表述与材料中“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相符,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权得以加强而非受到了制度化制约,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故C项错误;材料中“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3.(2019·广东百校联考)明代内阁大学士多数为词臣入阁,品秩较低,一般限制在正五品这一阶衔上面,而到了康熙九年,清政府把大学士的品秩由正五品升格到正二品,到雍正-2-七年,又升格至正一品。清代内阁大学士品秩的变化()A.反映出内阁位高权重B.折射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表明清代前期以文治国D.表明中央权力体系完善解析:选B。明代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皇帝不希望威胁皇权局面的出现,故而选拔品秩较低的官员,而不选择品秩高的官员,清代军机处取代内阁的地位,内阁并不能威胁皇权,故选B项;内阁成员权力大小完全依赖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清代前期以文治国,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内阁官员品秩变化,无法体现整个中央权力体系是否完善,排除D项。4.(2019·滨州高三期末)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解析:选A。材料中讲述的是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的督抚制度,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这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A项正确。5.(2019·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明初,废行省设三司,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清朝沿袭明制,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这反映了明清()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地方机构办事高效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布政使职权的变化,未体现扩大地方行政权力,故A项错误;布政使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变为由皇帝任命的巡抚的属官,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成熟,故C项错误;布政使职权的变化不能体现地方机构办事高效,故D项错误。6.(2019·德阳一模)-3-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D.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解析:选D。题干中江南省在乾隆帝时被分割为江苏、安徽两省,结合所学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省区的变动,未提及省下设州、县、乡等,排除A项;题干只提及省区变动,未提及官员职权,排除B项;基层地区是乡、里,而题干提及的是省级地区,排除C项。7.(2019·德州高三期末)有学者统计1371-1904年间14562名进士,根据他们曾祖父、祖父、父亲的中举和入仕情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其中,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即前三代中最高只出过生员的家庭)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这表明当时()A.世家大族垄断着政治权力B.社会发展严重倒退C.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选官制度亟须改革解析:选C。从材料“明代进士出身平民者……占49.5%;清代这一比例为37.6%”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出身平民的进士所占比例比较高,这表明当时科举制可以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世家大族的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状况,没有体现出选官制度需要改革,故D项排除。8.(2019·上饶重点中学六校联考)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解析:选C。据材料“明朝平息倭患以后”“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4-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故选C项;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仅有两种贸易模式,由此可知闭关锁国政策并未终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明朝内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非“海外贸易”,排除D项。9.(2019·昆明一中摸底测试)清前期,广东的冶铁业中,“矿徙”“山贼”等雇工因官府的禁采、停炉造成失业而反抗;苏州的纺织业中,踹匠因克扣工钱而多次罢工,被政府压制。这些现象表明当时()A.经济由盛转衰的趋势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体制C.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D.无产阶级政治意识逐渐觉醒解析:选B。材料中“矿徙”“山贼”的反抗和踹匠罢工反映的是新兴的雇工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而斗争,这些现象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体制,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不是由盛转衰,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工人仍是封建社会下的手工业者,不是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10.(2019·永州一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说明明朝()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解析:选B。据材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传统观念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构成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观念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不是政治权力的作用,故D项错误。11.(2019·潍坊一模)据史料记载,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和擅长实证研究;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这说明,明清时期()A.王朝权力渐趋衰落B.传统科技停滞不前C.近代化倾向已出现D.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解析:选C。根据材料“徐光启在西学东渐之前即运用数学语言……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5-先路”可知,明清时期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夜,已经出现近代化趋向,故选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逐渐走向顶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停滞不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农耕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12.(2019·黄石高三调研)明清“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下列学术著作中属于“实学”范畴的是()A.《论语集注》B.《道德经真义》C.《孟子集注》D.《本草纲目》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论语集注》是由朱熹所著,指出了道学家追求的境界,属理学范畴,故A项错误;《道德经真义》阐释常道、丹道,明道修德,养心养气,故B项错误;朱熹《孟子集注》掺入了理学家的许多见解,注重义理阐发,故C项错误;《本草纲目》由李时珍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南通二模)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解析:(1)依据材料一按照顺序归纳: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6-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第一小问国内因素,据材料二“部分开放‘海禁’后……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得出明政府开放“海禁”;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第二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二中按照顺序归纳: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分析。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政府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14.(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战国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秦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