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题更正说明:修订了一些文字错误。(?)(六)10、影响个性形成因素有(A、B、C、D、E)(A)家庭(B)同伴(C)先天气质(D)自我意识(E)体重体重归属于体格因素中,是一个间接影响因素。(一)发展心理学概论:1.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临床法是由(B)所倡导的。A弗洛伊德B皮亚杰C华生D普莱尔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C)A冯特B达尔文C普莱尔D霍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包括儿童感知的发展,儿童意志(或动作)的发展。儿童理智(或言语)的发展。在该书中,普莱尔通过对自己孩子从出生到3岁的系统观察与描述,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阐述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普莱尔也因此被誉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3.(D)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A毕生B弗洛伊德C皮亚杰D斯金纳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种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后一种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这类行为对开始的刺激总是不了解的,有机体发出的反应被强化刺激所控制。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那么该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4.以下哪一方面不属于广义的发展心理学范畴(D)·A比较心理学B民族心理学C儿童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5.(C)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以解释个体行为获得的规律(A)华生(B)斯金纳(C)班杜拉(D)巴甫洛夫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6.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这种研究设计称为(B)(A)横向设计(B)纵向设计(C)时序设计(D)跨文化设计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7.动物“印刻”现象最早(C)发现(A)达尔文(B)华生(C)洛伦兹(D)皮亚杰8.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B、C、D、E)A描述儿童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B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C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D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E提出帮助与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9.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10.对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或普通兄弟姐妹的比较,是研究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最有效的途径。(√)11.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较大。(×)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二)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毕生发展观的代表人物是(C)A皮亚杰B鲍尔贝C巴尔特斯D布朗芬布伦纳德国柏林的Max-Plank人类发展研究所(Max-Plank-InstituteforHumanDevelopment)是目前毕生发展领域内的研究中心,该研究所的巴尔特斯(P.B.Baltes)是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内的代表人物.他曾出版了三部论文集:《毕生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1970),《毕生发展心理学:方法学问题》(1973),《毕生发展心理学:人格社会化》(1974).巴尔特斯及其同事们提出的观点及其研究事实在该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影响。2.大脑皮层抑制机能发展的前提之一是神经纤维髓鞘化。到(B)岁末,儿童基本完成所有皮层传导通路的髓鞘化。A4B6C8D103.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A、B、C、D、E)A连续性与阶段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E年龄特性4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意味着功能上的不断增加。(×)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并不简单地意味着功能上的增加,生命历程中任何时候的发展都是获得与丧失,成长与衰退的整合,任何发展都是新适应能力的获得,同时也包含已有能力的丧失,只是其得与失的强度与速率随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5.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兴奋过程中,还表现在抑制过程中。儿童年龄越小,兴奋过程的优势越明显,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随着大脑机能的发展,皮层抑制机能也相应得到发展。(三)认知发展:1.(D)实验表明,婴儿很早就具有了深度知觉。A视觉偏爱B整体与部分知觉C知觉恒常D视觉悬崖沃克和吉布森(Walk&Gibson,1961)曾进行了一项旨在研究婴儿深度视觉的实验——视觉悬崖(如图所示)实验,后来被称为发展心理学的经典实验之一。研究者制作了平坦的棋盘式的图案,用不同的图案构造以造成视觉悬崖的错觉,并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腹部向下放在视觉悬崖的一边,发现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到了物体深度: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发现婴儿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错觉的一边,但却不愿意爬过看起来具有悬崖特点的一边,纵使母亲在对面怎么叫也一样。这似乎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种深度知觉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学来的,目前还没有定论。2.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A)概念。A客体永久性B守恒C运算D平衡化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3.皮亚杰认为,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D)A成熟B自然经验C社会经验D平衡化在皮亚杰看来,成熟、经验及社会环境各自都不能完全解释发展的根本原因,那么必然存在其它因素,这个因素在原有三种因素之间起协调和调节作用,这个协调者或调节者就是平衡化。4.在(C)阶段,儿童获得了运算概念,形成作为逻辑思维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皮亚杰将运算界定为某种用于转换信息的基本认知结构,是一种可逆转的观念上的操作。因此,具体运算阶段的首要智慧就是具有可逆性操作的心理运算能力。5.儿童守恒概念一般出现于认知发展的(C)阶段(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皮亚杰著名的守恒实验阐明了前面提到的具体运算思维的三个特征:可逆性、去中心化、从知觉判断转向逻辑判断。在液体守恒实验中,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瓶子,两个瓶子中装有相同数量的液体。在儿童认为两个瓶子装有相同的液体后,研究者将一个瓶子中的液体倒入一个比较高但比较狭小的瓶子里,并问这两个瓶子的水一样多,还是哪个更多?前运算儿童经常说较高的瓶子里的水比较多,而具体运算儿童能认识到液体的数量没有变化,尽管知觉外表发生了变化。6.心理理论的经典测验(A)(A)错误信念(B)观点采择(C)点红实验(D)三山实验错误信念的掌握往往被视为儿童是否认识到个体能够以不同方式表征同一课题或事件的的证据,因此错误信念任务被视为是否具有心理的表征理论的某种“石蕊检验”。这类研究始于韦默和伯纳的实验,他们的实验旨在探究儿童能否不受自己关于某一客体位置的错误信念的影响,而能正确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在他们的任务中,让被试观察用玩偶演示的故事:男孩Maxi将巧克力放在厨房的一个碗柜(位置A),然后离开;他不在时,母亲把巧克力转移到另一个碗柜(位置B)。Maxi因不在现场,因此不知道巧克力已经移位。要求被试判断Maxi回厨房拿巧克力时,将在何处寻找。结果发现,在诸如此类的任务中,3岁儿童在进行错误信念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无法利用最显然的外表线索。相反,5岁时儿童克服了实验任务中几乎所有的困难,她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提的问题,能够追随故事线索,并且不会由于存在其他显得十分突出的因素而被问题所迷惑。7.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是(A、B、C、E)A形成客体永久性B形成有组织的感觉和动作能力C表现出为动作所束缚的智慧功能D出现可逆性E形成因果性认识8.在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9.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向儿童呈现由不同形状构成的三座山的三维模型。然后问儿童,另一个坐在桌子周围其他位置上的人看到的模型是什么。幼儿(6岁之前)会说,其他人将和她们看到一样的山。他们显然没有认识到,对于处于不同位置的人而言所看到的情境将是不同的。这个实验证实了前运算儿童的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四)智力发展1.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由(D)编制的。A推孟B高尔顿C皮亚杰D比奈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及其助手西蒙联名发表了《诊断异常儿童智力的新方法》一文,由此,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B-S量表)问世。2.在描述人的聪明程度时,现在通常用的是(C)A智力年龄B比率智商C离差智商D情感智商离差智商: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3.目前最常用的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中,智力被分为(AB)智力(A)言语(B)操作(C)空间(D)人际(E)情绪4.在PASS模型中,智力活动的主要认知功能系统包括(B、C、D)A认知系统B注意——唤醒系统C编码——加工系统D计划系统E知觉系统何谓PASS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Planning-Attention-Simultaneous-Successiveprocessing)这三级认知功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的缩写。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功能平行的两个认知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注意系统又称注意—唤醒(Arousal)系统。三个功能系统是分层级的。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能活动的运行。5、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包括(A、B、D)A、情境亚理论B经验亚理论C操作亚理论D成分亚理论E发展亚理论智力三元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①完备的智力理论应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②智力成分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这也是传统智力测验的重点内容。如找出词汇之间关系的能力,比如,“小猫与猫就象婴儿与———”。③智力情境亚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和的心理活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斯腾伯格等人考察了背景知识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他们提出职业成就取决于是否拥有某些与工作本身有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很少被人提到。④智力经验亚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斯腾伯格认为,无论一个任务是相对新奇的还是已经熟知的,都能用来评估智力6.个体智力的发展趋势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个体智力的发展不是等速的,一般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五)情绪发展1.对于婴儿理解或解释成人面部表情的能力,心理学家称之为(B)A模式识别B社会性参照C心理理论D同化社会性参照(Socialreferencing):在不确定情境下,儿童从自己母亲(或其他熟悉者)那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再采取行动趋近或躲避。2.引起婴儿怯去的陌生人的主要特点是(C)A人的升高B人的性别C人的脸部特征D人的年龄婴儿并不是对所有的陌生人都感到害怕。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