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限时集训(三)(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子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B[孔子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而不是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故A项错误;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表明他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也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C、D两项错误。]2.(2019·上饶二模)《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与材料中“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相符,故选A项;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与材料中“明君制民之产”不符,故排除B项;法家主张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故排除C项;孟子的主张事实上有利于小农经济,但与材料不符,故排除D项。]3.(2019·永州一模)汉代经学的政治化是儒学话语在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即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这一次转向()A.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否定了孔子“德治”和“仁政”的人文主义理想C.体现了恢复重建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的要求D.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A[材料“作为先秦诸子之学的孔子‘私言’向汉帝国‘官学’的转换”说明儒学在汉代已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故选A项;-2-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没有否定孔子“德治”和“仁政”的思想,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根据史实可知汉武帝时儒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而此时通过“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因而汉代儒学不会要求恢复西周分封制及其人伦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说明儒学在汉代已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没有涉及汉代儒学的具体内容,因而无法得出汉代儒学展开了对天命心性等形而上问题广泛深入的研讨,故排除D项。]4.(2019·常州一模)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C.传统儒学的影响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B[在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董仲舒儒学所倡导的“三纲五常”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选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自由平等思想的产生,而非“从一而终”,故排除A项;导致社会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应该是董仲舒的新儒学而不是传统儒学的影响,故排除C项;从西汉前期到西汉中后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始终是自然经济,故排除D项。]5.北宋科学家沈括在解释太阳运动速率的均匀性时,指出:“无一日顿殊之理”,还提出“水之理”“物理”“造算之理”等概念。把理作为一个先验的逻辑范畴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据此可知()A.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的影响B.科技发展推动理学系统化C.理学有助于准确解释自然现象D.科学研究需借助理学思想A[材料中沈括用“理”来阐释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说明北宋科技深受理学思想影响,故选A项;理学系统化是儒学吸收借鉴了佛、道等学派的内容,而不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并且材料体现的是理学影响科技发展,故排除B项;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不利于自然现象的准确解释,故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理学影响科学研究,而不能说明科学研究借助理学,故排除D项。]6.(2019·内江二模)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根据材料得出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故选A项;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3-功能加强,皇帝利用儒学进一步扩张,而不是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故排除B项;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南宋以后,故排除C项;材料说明儒学的社会道德教化功能加强了,故排除D项。]7.(2019·绵阳一模)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但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建立顾炎武祠,定时会祭。其也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晚清顾炎武地位的提升主要是因为()A.清政府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B.符合士大夫群体的文化品位C.学术和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冠盖儒林C[《四库全书总目》仅记其“博极群书,精于考证”无法说明“官修史书的高度评价”,故A项错误;“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北京一群京官……定时会祭”不能说明“士大夫群体”的整体情况,故B项错误;“社会上突然兴起一股顾炎武崇拜热”属于时代作用,“被誉为‘清朝汉学第一人’”属于学术作用,故C项正确;“清初顾炎武名号并不高”说明其成就并非一开始就得到认同,故D项错误。]8.(2019·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A[“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学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的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故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材料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故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故排除D项。]9.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A.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B.说明我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C.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4-D.体现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火药的最早记载是在晋代葛洪的著作《抱朴子》中,但并不能说明此时的火药已经发明,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制造火药最初源于炼丹,火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经验的总结,并未上升为制造火药的技术,故B项错误;火药开始用于战争是在唐末宋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火法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D项正确。]10.(2019·合肥二模)宋代著名山水画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A[根据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和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1.(2019·淄博一模)“白蛇传”故事最早出于唐传奇《白蛇记》,类似“许仙”的主人公李黄是盐铁使之子,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的同样角色奚宣赞为统制之子。到明代后期,冯梦龙所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主人公却变成杭州的“药铺主管”了。这反映,明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B.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C.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D.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瓦解C[材料反映了明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化因商品经济的活跃而呈现出下移趋势,创造文化的对象由社会上层统治者下移至市民阶层,体现了商品经济冲击等级观念,故选C项;明代重农抑商政策严格执行,故排除A项;“民间思想借助小说广泛传播”强调思想传播媒介,与材料主题“创造文化的对象由社会上层统治者下移至市民阶层”无关,故排除B项;明后期理学为主导思想,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盛行,故排除D项。]12.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5-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B[材料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会推动戏剧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故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故排除C项;材料中商人组建戏班子,但无法考证材料信息是不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故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盐城一模)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材料二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11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10分)并概括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得出批判君主专制;根据材料一中“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得出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根据材料一中“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得出倡导社会变革。第二小问社会根源,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中“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得出黄宗羲民本思想是一种空想;根据材料二中“名为民主实为专制”得出其本质不属于民主思想。第二小问理由,根据-6-材料二中“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得出未超越孔孟民本思想范畴;根据材料二中“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得出无法实现“利民”目的;根据材料二中“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得出败坏民主的名声。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得出为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动力;根据材料二中“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得出为近代学习西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