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素养评价(二)(第二单元)【合格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6分,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解析】选D。观察图片,可知为三国魏蜀吴地理形势图。据题意要求选出三国正确的地理方位图。根据所学知识D的地理方位正确,故选D。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哪次改革或变法的描述()A.梭伦改革B.商鞅变法C.李悝变法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与“中原文化”指的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应选D。3.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两晋南朝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据此推断当时的赋税和社会状况,故A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商业与城市发展状况,故B错误;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故C正确;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推断当时的经济重心与租佃关系发展状况,故D错误。4.有评论认为: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2-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A.都江堰B.灵渠C.赵州桥D.大运河【解析】选D。根据题干信息“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东南方的统治,促进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将南方的粮食转运到北方,隋炀帝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故选D。5.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故①符合题意;秦朝修筑了长城,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故②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隋朝没有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故③不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秦朝的暴政,导致农民起义,最后秦朝被推翻,隋炀帝的暴政引发农民起义,最后隋朝被推翻,秦朝和隋朝都是因暴政而亡,故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选A。6.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政策()A.外交政策B.经济政策C.民族政策D.政治政策【解析】选C。从“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以看出唐太宗对各民族一视同仁,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C。7.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进了中外交流B.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促进了民族交融D.巩固了国家统治-3-【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见,科举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A、B、C内容与材料无关,故选D。【补偿训练】隋唐时期有一大“发明”,它否定按门第选官,为布衣(平民)提供了做宰相、公卿的机会。这一“发明”是()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解析】选D。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不问出身,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使很多出身卑微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入仕做官、参与政治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A、B、C均不属于选拔人才的制度,答案为D。8.与汉代皇帝重用身边近臣以削弱相权相比,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科学”指三省()A.分散相权且保证皇权独尊B.各司其职且分工科学合理C.职能明确且行政体系科学D.三权分立且互相监督制约【解析】选A。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散、削弱了相权,事实上起到了强化皇权的作用,故A正确;三省虽然各司其职,但是在分工上有推诿扯皮的不合理性,故B错误;三省基本职能明确,但因为在合作系统上存在不合理性,谈不上行政体系科学,故C错误;三省的权力不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制下的三权分立,故D错误。【补偿训练】《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直接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减少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选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不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故A错误;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材料“国家-4-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强调三省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故B错误,C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D错误。9.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放松人身依附关系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选A。材料体现古代中国征税逐渐由征人头税到征财产税,减少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A正确;征税标准的变化减少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不能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故B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与材料中的制度改革无关,故C错误;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故D错误。10.唐代有一位诗人,其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写了一首《怀仙歌》:“仙人浩歌望我来,应攀玉树长相待。”该诗人应是()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解析】选A。通过“其诗风壮浪恣肆,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可知此人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故选A。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材料二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基本标准是什么?(8分)(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20分)(3)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5-(12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朝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始于汉朝;第二问,根据“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可得出选拔标准。第(2)题第一问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特点,据材料二“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得出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第(3)题从察举制中得出古代选官制度中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以德选官,重视人的品德,从科举制中得出选官的自由开放,有利于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公平公正。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标准:以德行、才学为主。(2)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3)价值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等级性考试】(选择题每小题5分,非选择题30分,共40分)12.《中国传统政治》记载: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送中央政府作为录用根据。该材料分析了()A.世卿世禄制的必要性B.察举制的弊端C.九品中正制的必要性D.科举制的弊端【解析】选C。据材料“乃由中正官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可知,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的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而不是世卿世禄制(血缘关系为依据),也不是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故A、B错误;据材料“因为当时地方骚乱,全国选举难于推行”可知,因为当时全国战乱不息,无法由中央政府统一进行人才选拔,所以有必要实行九品中正制,故C正确;材料描述的不是科举制,故D错误。13.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采取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6-【解析】选D。材料中隋炀帝的许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因此没有违背时代潮流,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隋朝灭亡的原因,而非隋朝的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故B错误;材料指出隋炀帝“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一起做”,急于求成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制度腐败无关,故C错误;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缺少循序渐进的过程,故D正确。14.古往今来,多数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但其产生的作用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承秦祚,但刘邦接过来的是一个被暴秦和连年征战压榨得山穷水尽、凋敝至极的江山,刘邦和他的继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于是改变政策,先是实行了盐铁专营,从盐铁专卖中获得厚利,又采取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就是国家采购国家经销;平准就是根据市场情形,设立专门的机构,贱买贵卖,平抑物价,垄断经营。还推出了“算缗”与“告缗”,向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车船税,鼓励告发瞒报家产的行为。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武,用尽民力。(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初经济政策的内容。(10分)(2)对比材料二,从多角度谈谈对汉武帝经济政策的认识。(20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一“山林水泽,矿山盐田,关卡市场,通通开放”说明汉初推行经济开放的政策;由材料一“连铸钱都交给民营经济去干。传统农业税在汉文帝时已减至三十分之一,其在位二十三年,更有十二年全免”可知注重减轻农业税(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第(2)题首先答出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再分析实行该经济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由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政策有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征收重税;盐铁专营,官铸货币,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原因,结合材料二“汉武帝时期,大肆用兵拓边,汉朝前期七十来年的积累,没几年打了个底朝天”可知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损耗较大,国库空虚,及抑制私人商业,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盐铁专营,官铸货币,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实质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国家收入,但违背了经济规律,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极大地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由材料二“晚年的汉武帝郑重其事地发布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错误,不该穷兵黩武,用尽民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政策为汉武帝的征伐提供了经费来源,加强国防和巩固边疆的开发;但也加重人民负担;是导致西汉中后期出现社会经济危机的主要原-7-因。答案:(1)内容:经济开放,不过多干预民事和商业;注重减轻农业税(或休养生息,无为而治)。(2)认识:①政策: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征收重税;盐铁专营,官铸货币,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②原因:连年对匈奴作战损耗较大,国库空虚;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