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2018·高考全国卷Ⅲ·T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选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3.(2016·高考全国卷Ⅰ·T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2-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4.(2016·高考全国卷Ⅱ·T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B项正确,宋代的“不抑兼并”政策助长了土地兼并,因此租佃关系盛行;C项与题干无关;D项说法错误,宋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5.(2015·高考全国卷Ⅰ·T27)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表格信息。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6.(2014·高考全国卷Ⅱ·T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中“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3-谓之交子”可知,B项的结论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2019·烟台模拟)北宋建立之后,“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管榷之课,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转运使、通判、主簿这样一套地方财政管理机制,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这说明宋代()A.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B.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使军事权集中于皇帝D.加强对地方全面控制解析:选A。题干材料“北宋建立之后,‘……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数送往京师’。其后,又逐步建立健全了……地方支用‘悉出于三司’”的信息,说明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政权,故选A项。宋代削弱地方的财政权,只是“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军事权和对地方的全面控制,故C、D项错误。2.(2019·泉州质检)元朝初年,政府废除科举制。1313年,政府恢复科举制,采用蒙、汉分开考试,最终录取忽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蒙、汉各半。这反映了()A.政府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创新B.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行蒙汉平等的民族团结政策D.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解析:选D。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元代“采用蒙、汉分开考试”的形式,没有反映出考试内容的创新,故可排除A;“采用蒙、汉分开考试”说明蒙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不能说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故可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推行的不是民族平等的政策,故可排除C;元代初年废除了科举制,后又恢复,说明了元代统治者不得不运用科举制这一政策来维护统治,从而反映了科举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故选D。3.(2019·郑州模拟)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解析:选B。从“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到“可招庶民的俊异者”可知,这一变化扩大了招生来源,有利于优秀的庶民进入统治集团,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选B项。皇权高度集中,不会向社会基层扩展,A项错误;扩大招生来源,与“地方官员的权力”无关,C项错误;只有“俊异”的庶民,才有资格参加招生,不能起到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的作用,-4-D项错误。4.(2019·唐山模拟)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贫者富而贵者贱,皆交相为盛衰矣。”这说明当时()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工与商、富与贫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质上说明了社会流动对原有社会秩序的冲击,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未造成过农业的衰败,D项错误。5.(2019·赣州模拟)宋仁宗时规定,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这意味着()A.货币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B.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C.土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D.佃户基本摆脱地主对生产过程的干预解析:选B。通过“佃户迁徙无须地主开具证明,收获完毕,结清账目便可离开,地主不得无理阻拦”可知,佃户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减弱,故B项正确。6.(2019·长沙模拟)朱熹向宋孝宗提出了“恤民”“省赋”的主张。他说:“臣尝闻天下国家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朱熹意在说明()A.仁义王道与依法治国相结合B.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辅相成C.民本思想以轻徭薄赋为根本D.无为而治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恤民之实在省赋,省赋之实在治军”可知,改善民生要减省赋税,减省赋税要严格治军,把改善民生与治理军政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恤民”“省赋”体现了儒家“仁政”的理念,但不能反映“依法治国”,A项错误;C项忽视了材料“省赋之实在治军”的一面,排除;“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D项错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