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跟踪检测(八)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90年,与西方相比,上海机器织布局一般男女工人收入较低,平均工资是银元5元左右(月薪)。而农业相对发达的直隶(京津地区),普通农民的总收入,即使在年成好的年头,每人也只有18元。这说明当时()A.直隶地区经济发展优于上海B.上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C.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D.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解析:材料对比的是上海工人和直隶农民的收入,不能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上海工人月薪虽然低于西方国家,但是比中国农业发达地区的农民收入要高很多,可知新生产方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人与农民收入的比较,不能体现男女工人收入差距日益缩小,故D项错误。答案:C2.1882年,李鸿章以“泰西通例”为由,奏请清政府对上海机器织布局“自应酌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光绪皇帝批准赐予其“十年专利”。这一“专利”()A.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反映了洋务军事工业的典型特点C.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D.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解析:专利从某种程度上是行业垄断的做法,“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洋务运动企业的垄断,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运动中的民用企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专利属于垄断企业的表现,不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故C项错误;推动了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领域是戊戌变法,故D项错误。答案:A3.1939年头总庙村(江苏南通)有农户94户,户均耕地不足3.02亩,经营面积最小的不足半亩。在正常收成情况下,村中耕地最多的农户也无法仅靠田地收入维持一家生计。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近代经济成分增加B.土地兼并问题突出C.传统耕作技术盛行D.自然经济彻底瓦解-2-解析:根据材料,1939年,江苏农村土地占有又不合理,村中耕地最多的农户也无法仅靠田地收入维持生计,反映了近代当地农村农业生产收益低,农户必须靠从事商业或进城务工等方式维持生计,故选A项;土地兼并的主体是地主,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传统农耕耕作技术是铁犁牛耕,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自然经济彻底瓦解,排除D项。答案:A4.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19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实用价值直线下降。1899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说明了()A.清军武器长期领先世界B.因循守旧加深民族危机C.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D.战术运用决定战争成败解析:题干中“19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实用价值直线下降。1899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并结合1899年前后民族危机深重,故选B项;题干中“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可知清朝抬枪落后于欧美,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金陵机器制造局生产的抬枪基本上无法抗击侵略,排除C项;题干提及的是抬枪这种武器着重对付国内反清势力,不是战术问题,排除D项。答案:B5.在1914-1921年,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减幅达44%。此外,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A.出现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畸形局面B.已经实现完全独立的自主发展C.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D.从对外引进到进口替代的转变解析: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重工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完全独立”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摆脱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与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实际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面粉进口在最少时仅有0.5万担,国产面粉已能基本实现自给”“火柴也由1914年的2384万箩减为1918年的1334万箩”“搪瓷制品、精盐、酸碱、卷烟、橡胶制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制”,表明在许多领域进口产品逐渐由国产替代,故D项正确。-3-答案:D6.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以推知()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解析:“《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与民族工业发展相关,故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所颁布的政策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理解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障碍,但并不说明已经清除,故C项错误;“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不能体现“全面统治”,故D项错误。答案:A7.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解析:据材料“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A项正确;材料“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不能说明愚弄黎民百姓,故B项错误;据材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均是涉及个人行为习惯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故C项错误;由材料“1934年”可知国民政府还未向日本宣战,故D项错误。答案:A8.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解析:题干列举了陕西在1935-1942年间的企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4-展情况,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而题干只是涉及了经济方面,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陕西在1935-1942年间,与民国前期相比,新式工厂数量及资本都比较多,这说明西部地区的近代化效果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故D项错误。答案:C9.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其长子多病,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解析:材料体现不了“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只有”,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治疗疾病,不是反映膳食结构,故C项错误;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D项正确。答案:D10.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则露出1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1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衣粉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这表明当时的上海()A.道德沦丧世风日下B.东西观念存在冲突C.西方服饰普遍盛行D.政府禁止服饰西化解析:女性服饰的变化是受西方的影响,服饰逐渐走向近代化,并非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故A项错误;该议员对近代女性服饰持批评态度,反映了传统与近代的冲突,东西方观念存在差异,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上海存在女性穿西方服饰,但无法体现西方服饰普遍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市议员的信函,并不代表政府的规定,故D项错误。答案:B11.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D.提倡男女平等解析: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改变当时的陈规陋习,无法杜绝陈规陋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男女平等的时代发-5-展潮流,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时期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答案:B12.导致1898-1919年报刊数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B.政府注重舆论宣传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思想政治运动的促进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是20世纪初,与材料“1898-1919”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报刊数量变化,不能说明报刊的拥有者是政府,故B项错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材料“1898-1919年”不符合,故C项错误;据所学可知1898年的戊戌变法、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1915-1918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提倡创办报刊、宣传思想,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唐代出现了大绢丝、小彩头、丝锦行、绢行、米行、生铁行等行会名称。诸行设行头,《周礼注疏》载:“肆长,谓一肆立一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有时行会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宋代的“行”也称作“团”,“不以物之大小,皆置为团行,虽医卜工役,亦有差使,则与当行同也”。如纺织业中有了独立的染坊,染色行业中因为夹缬新工艺的出现,于是有了专门从事雕造花缬的技工。之外,还有缂丝、刺绣等新工艺行业的出现等。——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1901年,清王朝提出了振兴实业的政策,但绅商领袖和商务官员之间缺少联络,难以适应对外商战的急剧升级,建立商会便提上了日程。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1903年清廷设立商部,之后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但振兴工商政策遭遇了不少地方官吏拒不执行,拖延应付等障碍。商部上奏朝廷,并向全国商人发出了建立商会的号召。1904年5月,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正式改组为上海商务总会,并在1905年联合21处商会发起“抵制美货”运动。-6-到1906年,全国范围内共成立商务总会30处,商务分会147处。——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行会的特点及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商会的变化及原因。(17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唐代出现了大绢丝、小彩头、丝锦行、绢行、米行、生铁行等行会名称”“肆长,谓一肆立一长,使之检校一肆之事,若今行头者也”“行头的责任是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还要协调官府平抑物价”“还有刻丝、刺绣等新工艺行业的出现等”进行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特点从对工商业发展和对政府两个角度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中第一小问,应从性质、行业构成、地域、职能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初中国的时代特征从民族危机、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特点:行会分工细密;由行头管理,协调本行事务;具有半官方性质(配合政府工作);不断产生新的行会。影响:适应了工商业发展竞争加剧及从业人员增加的要求;有利于降低从业人员的经营风险;加强了政府对工商业的控制;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制约了工商业的发展。(2)变化:具有救亡爱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