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课时规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位卑权重、位高权轻”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A.秦始皇时期的“丞相”B.汉武帝时期的“侍中”C.宋太宗时期的“参知政事”D.明太祖时期的“尚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武帝着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文人、近臣,授予他们侍中、给侍中一类的低级头衔,并放手让他们参与处理朝政,故B项正确;秦朝“丞相”位高权重,排除A项;宋朝的“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排除C项;D项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答案:B2.下面是清朝部分年代军机大臣人数统计表。据此推知,清代军机处()表皇帝军机大臣人数乾隆多则十人少则一人,70%的时间六至七人嘉庆、道光、咸丰88%以上的时间四至六人同治五至六人光绪76.5%的时间四至六人A.权力稳固B.机构健全C.精干高效D.保密性强解析: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表格显示的军机大臣的人数看,多数皇帝在位时期使用5-6人,由此可见军机处的人员少,主要是为了保密起见,故D项正确;军机处属于皇帝处理政治事务中枢机构,取决于皇帝,权力并不稳固,故A项错误;军机处机构简单,没有官衙,表格故B项错误;表格中军机-2-处人数不能说明精干高效,故C项错误。答案:D3.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故B项符合题意。行省制并非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行政效率”,也无法体现“减少财政开支”,可排除C、D两项。答案:B4.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A.汉代益州郡B.唐代扬州C.宋代扬州D.元代顺宁府解析:汉代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则为路、州、县三级;元代行省为最高地方行政机构,行省以下设置路、府、州、县。据此可知,汉代益州郡、唐代扬州和宋代扬州的行政区划级别均高于元代的顺宁府,故选D项。答案:D5.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就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期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其原因是()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才选拔状况,江南土豪即使有经济力量,也很难成为高级官吏,这是由僵化的门阀制度造成的,故D项符合题意。此时的选官制度为九-3-品中正制,而非军功爵制,排除A项;门第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而非唯才是举,故B项错误;即使新兴地主拥有武装力量,他们也未必能够“预于南朝大政”,故排除C项。答案:D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科举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排除A项;世卿世禄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材料信息“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可排除C项;察举制以才能和品德为选官标准,自下而上地推荐人才为官,政权相对开放,符合材料信息“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政权逐步解放”要求,虽然科举制也符合材料要求,但在时间上晚于察举制,故B项最有可能。答案:B7.分析下面表格中有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相关内容,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A.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B.由地方推荐到考试选拔C.由注重整体素质到注重知识才能D.由世袭制到任期制解析:察举制“人、门兼美”,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由此可知察举制注重人品和门第,而科举制不再注重世袭、门第,故A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举荐,科举制自由报考,故B项不符合题意;察举制选拔官员标准为“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多项素质,而科举制“以文取士”,主要以知识为标准,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官员的任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4-答案:D8.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渎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这主要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B.具有一定的公平性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手中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析:“乡会试……例应回避”“雍乾间,或……或……”“乾隆九年停其例,并……一体回避”表明清代科举考试中人才选拔形式日益严密,体现了相对公平的原则。A、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可排除。答案:B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钱穆主张政府和王室应该分离,政府的代表是丞相,王室的代表是皇帝,两者互相牵制。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与钱穆的观点相背离。答案:D10.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解析: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与材料“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排除A项。明朝时期拥有最高决策权和行政权的还是皇帝,所以排除C、D两项。-5-皇帝需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说明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故B项正确。答案:B1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制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解析:宋代明确规范并约束官员行为习惯的影响是解题的题眼所在,“横征暴敛”“严密反腐”“君主有效控制臣属”等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明确得出,故选D项。答案:D12.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解析:内阁属于皇帝助理机构,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的信息说明内阁为了保护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即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B项正确;材料中明显体现内阁官员懈怠,故C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内阁的设立明显出现官浮于事的现象,并不能弥补丞相被废除之后的职能缺失,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40分,共40分)13.(4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钱穆认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6-材料二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秦朝、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14分)(2)根据材料一,结合宋朝中枢机构的调整,说明“它有变动,却不能说有建立”。(12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皇权发展的趋势,概括其产生的消极影响。(1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秦朝、唐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从延续性的角度来回答宋朝中枢机构的调整情况;第(3)问,根据朝代顺序比较柱状图的高低,从而判断皇权的变化趋势,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消极影响。答案:(1)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若具体答出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也可);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2)“有变动”,是指中枢机构有局部调整,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设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权、财政。“不能说建立”是指无根本性变化,基本沿袭了三省六部制的政治架构。(3)趋势:皇权空前加强。消极影响: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