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孔子和早期儒学2、43道家、法家与墨家6综合5、7一、选择题1.(2018·山东德州期末)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正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由此可见()A.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诸子百家的主张一致C.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产生D.诸子都认同民本思想解析:C材料表明促使思想者们不断反思的原因是“(战国时期)政治混乱”,据此可知社会变革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项正确。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A项错误;诸子百家的主张不可能一致,也不是都认同民本思想,B、D两项错误。2.(2019·广东肇庆期末)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材料表明孔子的基本治国主张是()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克己复礼”D.“天人感应”解析:A季康子问孔子:“如果用杀无道之人来成就有道如何?”孔子的回答是:“如果你自己是有道之人,民风肯定善良,小人必然倒下”,实际上主张君主以德治国,A项正确。3.(2018·广东汕头期末)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开篇第一句是:“元-2-年春,王正月。”“王”即周天子。对孔子这样的书写,理解正确的是()A.诸侯国都采用周天子的统一纪年B.表达了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C.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D.分封制度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解析:B孔子的《春秋》描写的是鲁国的历史,但是却采用周王的纪年,这是尊崇周天子的大一统思想,B项正确。孔子采用周天子纪年并不代表其他诸侯国也采用相同的纪年法,A项错误;大一统的思想并不等于一定要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C项错误;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瓦解,因而不可能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D项错误。4.(2018·河南安阳期中)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却四处碰壁;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A.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B.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C.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D.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解析:D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虽然未受到太多重视但并没有衰败,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儒学因不适应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的要求而未受到太多重视,但并不能说明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C项错误,D项正确。5.(2018·湖北华中师大期末)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解析:C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主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C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D项错误。-3-6.(2018·辽宁大连期末)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解析:D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指的是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指的是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的法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指的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指的是主张仁、礼的儒家,因此正确的顺序是道、法、墨、儒,D项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7.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4-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得出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据材料一中“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法律取代了礼乐”得出用法律取代礼乐。第(2)问据材料二“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结合所学得出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舍其后来之繁缛”得出过度奢侈、繁缛。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得出回归简朴。第三小问,据材料三“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得出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答案:(1)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2)核心主张: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思想基础)。(3)弊端:过度奢侈、繁缛。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