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辛亥革命(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从1903年开始,一股“黄帝热”在中国蔓延:越来越多的刊物采用黄帝纪年、不同版本黄帝肖像画的出现及流传、不断增多的有关黄帝事迹论说的出版等。其反映出的社会思潮是()A.物竞天择B.驱除鞑虏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解析:选B。黄帝被认为是汉族的始祖,“黄帝热”的蔓延反映出汉族人士排满的情绪,故B项正确;物竞天择代表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强调种族竞争,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黄帝热”的蔓延体现出反满的汉族民族主义,未体现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黄帝热”的蔓延也无法反映君主立宪思潮,故D项错误。2.近代中国某报刊曰:“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责言,乃取戊己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总理衙门设立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实施D.“庚子拳乱”爆发解析:选C。据材料“及乎拳祸猝起……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可知,这是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进行的改革,总理衙门设立是在1861年,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实施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庚子拳乱”是指义和团运动,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A.促进了维新改良思想的传播B.推动了同盟会转向武装起义C.使立宪派成员淡出政治舞台D.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解析:选D。1911年维新变法已失败,故A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成立后就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不是1911年后才转向武装起义的,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失败后,立宪派一直存在,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可知,部分立宪派转向了革命派,并-2-未淡出政治舞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使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转而支持革命派,这有利于扩大武昌起义的声势,故D项正确。4.学者易中天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A.版籍奉还B.公车上书C.清帝退位D.武昌起义解析:选C。日本倒幕运动中,幕府将军为了保住实权,以退为进,实行版籍奉还,表面上是一种妥协,实质是为了抵制维新和社会进步,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协,故B项错误;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避免了一场内战,有利于社会进步,选C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武装斗争,故D项错误。5.“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解析:选C。题干中“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对政治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故C项正确;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是五四运动,故A项错误;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之一,故B项错误;题干未提及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故D项错误。6.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确立责任内阁制度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解析:选D。据材料“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单向制约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项规定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D项正确;确立责任内阁制是约法的内容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约法仿效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不了议会的中心地位,故B项错误;制约行政不能反映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7.“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辛亥革命()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B.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3-C.完成了中国的近代化D.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解析:选D。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A项错误;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近代化,不是完成,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故D项正确。8.孙中山坦率地承认:“倘近数日内,无足够之资金以解燃眉之急……虽经种种筹划,而时光荏苒,交涉迄无结果……于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之前,作为最后之手段,唯有与袁世凯缔结和议,以防天下大乱。”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A.维护既得革命成果B.实现和平建国C.顺利通过《临时约法》D.缓解财政困难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当时革命政府由于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与袁世凯议和,不然就会因为财政危机而导致“军队解散、革命政府崩溃”,这就说明了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既得革命成果,故选A。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清末国歌歌词民初国歌歌词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hào),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注:武昌起义后,清朝有一曲迟来的“国歌”,其歌词出自严复之手,乐曲则由清室溥伦之弟溥侗选自康熙、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皇室颂歌注: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受命负责征求国歌。同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公布了中华民国国歌,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撰写国歌的背景。(2)对比上述材料中的两首国歌歌词,从意境上看有什么不同?解析:(1)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武昌起义爆发、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角度说明。(2)据材料信息从清末国歌、民国国歌体现的不同精神角度归纳。答案:(1)背景: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摇摇欲坠;维新派思想家严复借鉴西方国歌为行将就木的清王朝歌功颂德,祈祷其“金瓯永保”。(2)不同:清末国歌显示出清王朝腐朽没落,又不甘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旧王朝的挽歌。民国国歌体现了中华民国缔造艰难,但新气勃发;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建立民主共和新国家的时代精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