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实行科举制度,士人可以“怀牒自进”,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参加科举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以自由报考。这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增强社会读书风气B.有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C.实现了选取对象的自主化D.加强了对特权阶层的打击解析:C项对,根据材料“士人可以‘怀牒自进’……都可以自由报考”,说明科举制下选取的对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A项错,材料涉及科举选拔的对象,未涉及对社会风气的影响;B项错,材料中未体现对官员素质提升的作用;D项错,材料体现了科举制选取对象范围扩大,未涉及加强对特权阶层的打击。答案:C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答案:D3.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故科举制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4.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2-A.金榜题名B.连中三元C.名落孙山D.卧薪尝胆解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躺卧在柴草上,以发愤图强。尝胆:口尝苦胆,以锻炼意志。因此,答案选D项。答案:D5.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答案:D6.“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度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自隋朝确立后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答案:C7.隋朝开始设置进士科,主要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而唐朝重视考诗赋。这种变化直接导致了唐朝()A.经济的繁荣B.科技的发展C.市民文学的兴起D.诗歌创作的繁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隋朝时设立科举制,唐朝时科举制度逐步完善。唐太宗时期扩大科举的规模,武则天设殿试、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题干中“唐朝重视考诗赋”,说明当时政府重视诗赋,对诗歌的投入加大,促进了唐朝诗歌创作的繁荣,故选D项。答案:D8.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还建立起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A.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B.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3-D.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解析:材料中制度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统治机制完善的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中制度都属中央制度,未提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科举制能够间接提高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材料中制度能够强化皇权,但非主要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A9.《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减少了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答案:C10.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C.中央设立“三公”D.确立三省六部制解析:本题首先明确时间条件“隋唐时期”,其次结合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行分析。隋唐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和尚书省(负责执行)组成,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因此D项正确。答案:D11.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A.监察百官B.起草政令C.审核政令D.执行政令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答案:B-4-12.“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于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这说明()A.政治制度开始混乱B.中央集权开始削弱C.宰相权力得到增强D.君主权力逐步加强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5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了唐太宗执政23年的“语录”,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44次公开承认错误。这44次是有文字记录的承认错误,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唐太宗自己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诤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阎学通(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2)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于中原地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答案:(1)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或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或设司隶校尉、刺史;北击匈奴。(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3)勇于自我反省;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答出两点即可)14.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不拘年齿。”乃班下郡国。——摘编自[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5-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主要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