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一、选择题1.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解析:材料反映魏晋时期改变了汉代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的情况,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这样会导致地方僚属势力较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必然导致官僚众多,加重地方的财政负担,故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答案:B2.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司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王与司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东晋之后,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答案:A3.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据此可知()A.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废弃B.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2-C.中枢权力体系高度完善D.文化开放心态开始形成解析:唐朝政府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互市监、市舶使来掌管对外贸易,这说明当时中外文明交流日益频繁,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无从体现,排除。答案:B4.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解析:“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见强调安禄山在地方拥兵自重造成叛乱的局面,故选D项;“地逼则势疑,力伴则乱起”材料没有强调一定是边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内部的调整问题,排除B项;“地逼则势疑”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官吏管理”,排除C项。答案:D5.《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一制度()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解析:“各执所见”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并非相互倾轧,故A项错误;专制皇权走向顶峰是在清朝,故B项错误;根据“鲜有败事”可知这一制度一定程度减少了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三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答案:C6.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财力足够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具有封闭性D.违背了公平原则解析:材料中“烦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财力足够进行多年的学习”说明科举制所需要的过程、时间和财力等限制了普通民众,从而说明科举制对于阶层的流动性有限,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科举制对于平民等级观念的改变信息,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公开选拔,不是封闭选官,故C项错误;科举制比过去选官制度相对公平公正,故D项错误。答案:A-3-7.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解析:“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与材料中“建安元年(196年)”北方混乱的形势不符,故A项错误;曹操下令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而非“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故B项错误;开荒屯田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错误;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实力增强,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故D项正确。答案:D8.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而不是为了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而不是传承手工业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不听私立学校”专指手工业技术学校,并不是针对所有的私立学校,故C项错误;据材料“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可知,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D项正确。答案:D9.《唐律》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种植垦食者,笞五十。各令复故”。材料主要说明唐朝()A.商品经营繁荣B.城市秩序混乱C.刑罚较为严酷D.重视城市治理解析:题干中“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推知唐律对商业的地域限制,与商品经济繁荣与否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推知唐律对城市秩序的严管,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提及的是唐律对城市的管理,与刑罚严酷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唐律严格管理城市,故D项正确。答案:D1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一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4-B.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C.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D.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解析:材料中“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表明文化多元化,故A项正确;西汉末年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材料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东汉道教形成,而道家思想春秋战国就“被认可”,故C项错误;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只与材料中“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相符,没有涉及“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故D项错误。答案:A11.《历史大脉络》:“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解析:“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这是典型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西汉王朝以后,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而非道家思想,而且道家思想主张的是回归原始的小国寡民社会而非田园生活,故B项错误;自东汉以来,古代中国庄园制经济兴盛,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必然有着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中西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从材料得出明确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12.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A.三教合一的趋势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D.佛学诗词的兴盛解析:三个伟大的文学家分别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说明三教的并行与融合,故A项正确;三个诗人分别代表唐代不同的时期,无法体现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天理人欲观的对立主要在宋代理学形成后才提出,故C项错误;由题干无法得出佛学诗词的兴盛,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材料一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正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1861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初只是一个单纯地培养西方语言人才的机构。此后随着其不断发展,先后添设了撰修馆、天文算学馆和格致馆……京师同文馆对学生的升迁制度为:“大考绩优,可授七、八、九品官。在馆绩优学生,固有随时派充总署翻译,或赴有关衙门差委,或分赴各省任职,或随使出洋,或担任教职,出路不一而定,其七品官大考两次,可以投为主事”……同文馆选送的官员分派到各衙门,尽管为数很少,但由于其知识的实用性,无疑会对传统的官员形成一定的冲击,给传统的衙门补充了新鲜血液。——材料均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科举文官制相比,近代同文馆选送官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三句话及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两个省略号分层,第一层信息和第三层信息分别阐释了其中的原因,第二层信息阐释的是其特点,抓住这三层的核心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答案:(1)特征:选拔形式具有开放性;考查内容以儒家经义为主,选拔程序具有严密性、系统性。影响:促进了文官选拔体制的完善;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2)特点:更注重官员实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升迁与其考试成绩密切结合;官员任命以派送为主。原因:近代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的影响;为了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洋务运动对实用人才的需求;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官僚队伍近代化发展的需要。14.唐朝文化繁荣,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西安,从汉代开始被称为长安,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支商队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或未知的西方世界踏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长安城在唐朝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遥想当年,许多人将长安行作为自己人生一大梦想。-6-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珍奇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新丝绸之路》解说词节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中反映了唐诗繁荣、商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交往和民族交往的文化、人员、经济等方面的往来等现象,观点可以结合材料提炼得出,史实可结合所学回答。答案:示例观点:唐朝商品经济繁荣。论述:唐朝前中期国家统一、社会较安定,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还有大运河开通等因素有利于商品流通;除了城市商业较为发达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飞钱和邸店,坊市界限趋于模糊,出现夜市等。结论:综上所述,唐朝时期商业有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