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3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3讲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解析:神农相传是远古时代农业的发明者,“乃始教民播百谷”,故A项正确;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故D项错误。答案:A2.“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答案:D3.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2-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答案:B4.《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A.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解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商品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生产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变,农村没有呈现生产的多样化,故A、B、C三项错误。答案:D5.康熙年间的《归安县志》(归安县,今浙江湖州市)记载:“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荻港业藕,埭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丝为绸尤工。”这表明当时的归安县()A.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B.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比较明显C.农业和手工业已经分离D.不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解析:从材料各个区域主要以哪一种农产品或者手工业产品为主,充分表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分工明显;从材料看不出出现雇佣关系,排除A项;材料表明区域分工明显,但是不足以说明男耕女织已经分离,清朝依然是小农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C项错误;明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答案:B6.东汉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3-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由此可分析出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纷纷仿效富商大贾,而不是官员,D项错误。答案:C7.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解析:本题考查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民营手工业产品面向市场,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繁荣无疑为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市场,故A项正确;代表中国古代手工技术最高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排除;C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则是民营手工业发展受阻的原因。答案:A8.201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泊地区发掘清理的一批古墓,出土了锦、绢、刺绣、铜镜、漆器、圆形方孔五铢钱,还有木简、纸质文书等珍贵遗物,以及具有中亚、西亚风格的玻璃制品和织造工艺精美的毛织品。这批古墓埋葬的朝代最早应为()A.西周B.秦朝C.汉朝D.清朝解析:“五铢钱、纸质文书”均为汉代独有的历史现象,出土文物并没有清代独有的物品,出土文物朝代最早应该是汉朝,故答案为C项。答案:C9.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4-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叵测”,立石严禁。这反映该历史时期()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B.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C.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D.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解析:“踹匠会馆”是农耕文明的另类,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是农耕文明的附属物。建立“会馆”说明罢工绝对不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故A项错误;政府执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和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是矛盾的,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私人手工业,故C项错误。答案:D10.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江南的确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白银也的确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是这两项均属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而并不属于“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才属于“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项。答案:B11.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从这段材料中研究者能提取的信息是()A.万历年间人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B.大量使用机器致使工人失业,激起民变-5-C.地方官员与商人相勾结,欺压良善百姓D.苏州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雇工处境艰难解析:从材料“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可以看出,此时出现了雇佣关系并且劳资双方出现了一定的矛盾,雇工出现了罢工的现象,故选D项。答案:D12.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手工业也不断发展、壮大起来,但封建政府往往控制得比较严格,并逐渐形成了手工业的第一大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同时,还用“工官”“匠户”等制度给予加固。这一切,极大地压抑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以及手工业行内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下对题干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描述的理解和认识,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官营手工业垄断优秀工匠,控制最好原料,发展较好B.官营手工业往往代表了同时期国内手工业的最高水平C.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形态较多,尤以官营手工业著名D.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很大程度上阻碍手工业发展解析:由材料信息“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可知,A、B两项的表述本身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的表述本身具有一定片面性,“经营形态较多”不符合史实,而且整个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相符合,排除;进一步分析可知,D项即是题干材料主旨的体现,解读最为准确,故选D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40分,共40分)13.(40分)中国古代的乡村生活是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乡村不断发生变化。随着人口增加、铁制农具广泛使用以及农业耕作技术进步,过去被视为鄙野之地的郊野,逐渐繁荣起来,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荒野也陆续开垦,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拥有一定数量土地、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材料二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烟草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6-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上述材料选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春秋战国、隋唐时期乡村生活的主要特点。(2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有哪些。这说明了什么?(20分)解析:第(1)问,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特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有的甚至成为新兴商业都市”“新的居民点不断出现”“兼营家内手工业的自耕农成为乡村主要劳动者”。隋唐时期乡村生活根据材料“乡村百姓大多聚族而居,小农家庭习惯于组成三代小家庭”来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以及“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来归纳。第二小问,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答案:(1)特点:春秋战国乡村生活逐步繁荣,出现新兴商业都市;新居民点不断出现;自耕农经济为主。(答出两点即可)隋唐乡村生活以家族式村落为主。(2)变化: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逐渐普遍。(答出三点即可)说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