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长廊 第5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解析:材料“王道既微,诸侯力政”说明当时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材料“九家之术,蜂出并作”表明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礼崩乐坏,思想多元,故A项正确;黄老学说被尊崇一般在朝代建立之初,故B项错误;儒、释、道并存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故C项错误;拜金逐利盛行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A2.《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不主张对饥民实施救助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能够体现孔子“仁”的思想A.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材料主要观点是主张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②③④正确,故A项正确;①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D两项错误;C项不够全面。答案:A3.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2-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A.克己复礼B.民为贵,君为轻C.正君心以立纪纲D.天下为主,君为客解析:“克己复礼”为孔子的主张,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和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正君心以立纪纲”为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君主摆正心态,树立好的法纪纲领,故C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明清时期黄宗羲的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答案:B4.《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从这里法家和道家的关系,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主张不可能一致,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流行,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答案:A5.“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引自《庄子·人间世》)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庄子·人间世》”可知,此主张属于道家,由D项中“有为、难治”可推断其主张“无为”,这正是道家的代表性观点,故D项正确;A项出自儒家心学观点,B项属于法家观点,C项出自儒家荀子的观点,皆与材料观点不属于同一思想流派,故A、B、C三项错误。-3-答案:D6.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A.荀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合流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解析:题干材料阐明了礼和法的关系,认为礼是法治的前提,是各种条例的总纲,没有礼就没有法,B项很好地阐释了荀子礼法并举的思想,符合题意。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儒家和法家思想趋向合流,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排除。答案:B7.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解析: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项。答案:C8.“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孔子“民贵君轻”思想B.墨子的“兼爱非攻”主张C.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D.董仲舒“天人感应”“大一统”新儒学解析:由“分封制宗法制社会正在消失”“大一统国家方兴”可判断出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当发生于秦汉时期,比较备选项,只有D项符合要求。答案:D9.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4-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解析:董仲舒上“天人三策”要求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养天下之士。这体现了董仲舒的思想大一统观点,而思想上大一统是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是主要目的。答案:C10.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影响是()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皇帝施行仁政,以此来制约皇帝。故应选C项。答案:C11.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由此可知其()A.支持郡国并行B.建议恢复周礼C.倡导独尊儒术D.主张儒法融合解析:根据材料“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是要参照夏、殷、周礼和秦朝的礼仪,要把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相结合,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的中心信息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借鉴,B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不是独尊儒术,C项错误。答案:D12.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A.否定君主专制制度B.强调对民意的尊重-5-C.主张建立法制社会D.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解析:从材料“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说明要尊重民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主张建立法制社会是近代民主思想,故C项错误;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是在近代,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40分,共40分)13.(40分)2015年7月《人民论坛》提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文化政策。下列是百家争鸣时期有关“和”的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儒家的论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材料二道家的论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材料三墨家的论述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1)诸子百家关于“和”的论述涉及了哪些方面?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6-(20分)(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20分)解析:第(1)问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类,而非简单地归纳材料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如“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第(2)问则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归纳总结。答案:(1)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家庭和谐、国家和平、思想文化方面“和”的不同等。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儒家倡导“仁”和“仁政”;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2)当时思想家倡导“和”的社会原因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奴隶制瓦解,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找治理国家的方法;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不同思想文化的态度趋于包容。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而且地主阶级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不可能实行“仁政”或“无为而治”;而墨家的“兼爱”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主张,所以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此,各位思想家所提出的“和”的主张无法实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