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五四运动时期的这副对联反映了()①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②具有反封建的性质③运动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④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④解析:“共争青岛”反映了五四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性质,故①正确;“看国贼罢黜”反映了五四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故②正确;“学生复课,商店开门”说明运动取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故③正确;材料中不能反映无产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故④错误,B项符合题意。答案:B2.“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是在()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后D.五四运动后解析:因为中国是落后的国家,所以我们只注意材料后半句的含义就可以了。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的发生与观念是否变化无关,故排除A项;辛亥革命爆发前虽然有三民主义,但并未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未做好革命的思想动员,故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仅仅局限于思想领域,并未引起革命,故排除C项;唯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D3.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2-A.这一现象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B.这一现象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C.这一现象表明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D.这一现象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都调动各种力量进行抗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国共合作而非对峙,排除C、D两项。故答案为B项。答案:B4.1923年共产国际指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合作是必需的……但中国共产党无论如何不应在这些活动中隐藏自己特殊的旗帜。”材料中的“特殊的旗帜”是指()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革命统一战线方针C.武装斗争的革命方针D.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解析: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一大”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故选D项。答案:D5.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中国实际的选择是()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实行全民族抗战解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其内涵之一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答案:C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下列属于右倾错误的表现有()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3-B.坚持全面抗战路线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右倾的含义。关键信息: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A项应是认识高于实际,不符合题意;B、D两项是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符合认识落后于实际的特征,C项正确。答案:C7.“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对民族凝聚力的影响。根据“被迫撤退”“各阶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得益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它又促成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为C项。答案:C8.据史料记载:十四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2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国民党军队共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抗战B.国共两党的共同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C.国民党军队一直消极抗日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析: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积极抗战,从材料中“国民党军队击毙、击伤日军80多万人,平均每年抗击了40%的侵华日军”可知,C项说法错误。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体现。答案:C9.“在诸多构建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事件中,就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20世纪的辛亥革-4-命、30—40年代的抗日战争和1949年革命是标志中国民族主义的里程碑。这些历史事件强化了民族主义观念,并使中国进入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之中。”抗日战争丰富了民族主义观念的最主要表现是()A.民族大团结B.民族平等C.实现民族完全独立D.建立近代民族国家解析: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出现了全民族抗战,这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以抗日战争在丰富民族主义观念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实现了民族大团结。答案:A10.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析: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正是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民主建国,重庆谈判反映了人民这个愿望。故选A项。答案:A11.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英国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解析: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史是在南京解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的。因此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①④。②③都不是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故选D项。答案:D-5-12.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解放军要“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一任务的执行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有()①直接威胁了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②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部队③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④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消亡的转折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是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序幕的高度评价,①③④说法正确,②的说法错误,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40分,共40分)13.(40分)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梦之“天国”梦醒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抵广州。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锁商馆等正义措施。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此时他已觉察英国正蓄意发动侵华战争,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请令沿海各省备战。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开始后,英军攻粤闽未逞,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归咎林则徐在广东“办理不善”,屡次下旨斥责。九月,林则徐被革职,留粤备查问。材料二中国梦之强国梦碎李鸿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上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1901年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白银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6-两,是针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材料三中国梦之建国梦成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对于这段历史、对于为这段历史而献身的先烈,我们要永远铭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梦醒”的表现。(1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为救国进行了哪些努力。(1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梦成”的原因有哪些。(16分)解析:第(1)问,直接根据材料一总结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思考回答;第(3)问,从党、人民、军队、思想的角度归纳概括。答案:(1)注意了解西方的情况;积极备战;坚信民心可用;提醒清政府注意海防。(2)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注意培养和选拔人才。(3)先进中国人的不断探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军队的英勇奋战,正确的革命道路的选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