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限时集训(六)(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废除了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和含有封建专制内容的民间教科书。南京临时政府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B.塑造新的意识形态C.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D.应对尊孔复古逆流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在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提倡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与封建思想以及忠君的儒家思想是相背离的,临时政府这一举措,更重要的是塑造新的意识形态,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参与政权,所以无法得出扩大政权的群众基础的结论,故排除A项;提高思想觉悟与废除旧有教育政策、教科书的关系不大,故排除C项;尊孔复古逆流在袁世凯称帝时期流传最盛,故排除D项。]2.孙中山于1914年创建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党员也分成三个级别,即“首义党员、协助党员和普通党员”;所有党员必须立下誓约,并加盖指模(即按手印),声明“牺牲自己,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据此,指出其背景是()A.君主专制势力十分强大B.领导涣散致革命屡次失败C.民主共和已成社会共识D.民国时期民主化持续发展B[中华革命党创立于1914年,此时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因组织涣散导致革命屡次失败,因而1914年成立的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由党魁直接指派……服从孙先生,再举革命”,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华革命党高级干部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党魁直接指派”不经过选举产生可知党内缺乏民主成分,故D项错误。]3.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B.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2-C.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D.日记具有个人主观色彩,鲁迅记载不能采信C[时评不一定是记者的亲历见证,且时评代表个人观点,其叙述不一定准确,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日记,属于个人行为,其记述不一定真实,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和“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可知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故C项正确;日记也可能是真实的,鲁迅记载不能采信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4.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A.国民革命的必要性B.领导工人运动C.对国民党进行妥协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D[从材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可知此为中共“三大”,结合中共“三大”的背景和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可知选择D项。]5.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B[根据材料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训农民运动干部,发表农村和农民题材文章,应该是国共实行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故B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6.(2019·龙岩质检)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1两外,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这一规定旨在()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B[根据材料“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斤出口正税银1两外,-3-其应纳50里内常关税项应予一体豁免”可知,北洋政府为土布手工业减轻税收,有利于手工织布业的发展,从而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故选B项。]7.(2019·茂名一模)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材料反映了()A.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B.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C.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1923年为挽救中国棉业筹划组建的公司的提议被搁置,这反映了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故选A项;中华棉业银公司不是垄断性质的大公司,其成立的目的在于挽救中国棉业,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军阀割据,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工人运动,故排除D项。]8.(2019·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D[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宁波妇女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反满的政治革命影响,宁波妇女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D项。]9.(2019·莆田质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D[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大力推行西方阳历,其实质在于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时间标准化是西方世界体系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需要接纳的内容,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中国阴历与西方阳历的融合,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革命思潮,体现的只是国-4-民政府的政府行为,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主导阳历的实施而不是大众传媒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演变,故排除C项。]10.(2019·南通二模)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D[材料“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体现了追求民族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选D项;“普遍平等民权”是民权主义的发展,故排除A项;“反清排满”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故排除B项;“推翻封建帝制”是旧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故排除C项。]11.(2019·蚌埠二模)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A[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故排除C项;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故排除D项。]12.(2019·株洲一模)1917年至1918年,恽代英在武汉组织“互助社”,毛泽东等在长沙发起“新民学会”,李大钊成立“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傅斯年等分别成立“国民社”“新潮社”。这说明()A.民主革命的成果显著B.西方社会思潮迅速传播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D.共产主义获得普遍认同B[题干述及1917年到1918年期间,众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立民主政治社团、传播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史实,故选B项;题干中众多的政治社团主要介绍和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思潮,故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巨大”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1917年到1918年期间,共产主义还没有在中国获得普遍认可,故排除D项。]-5-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南充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材料二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建立后服饰变迁的特点,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4分)解析:第(1)问,结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进行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指出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等特点;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社会风气及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第(3)问,可以从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儒学的复兴,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2)特点:服饰变化与政治、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服饰多元化、自由化;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涉及社会各阶层。影响: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冲击了等级秩序,改变了旧的的社会习俗,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认识: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服饰文化的变-6-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14.(2019·德阳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大事年表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主张“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