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康熙是我国古代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政治家。下列对康熙帝的评述正确的是()A.收复台湾,设台湾行省B.首次册封达赖、班禅等活佛C.南巡到曲阜,亲书“万世师表”D.御驾亲征,收复雅克萨C[台湾设行省是在1885年,故A项错误;首次册封达赖是在顺治帝时,故B项错误;C项符合史实;收复雅克萨时康熙帝并没有亲征,故D项错误。]2.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陈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C.打击准噶尔部叛乱分裂势力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C[题干中出现的地名“乌兰布通”是蒙古地区,三藩之乱发生在云南,故A项错误;攻占澎湖发生在台湾,故B项错误;准噶尔部叛乱属于新疆地区,故C项正确;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故D项错误。]3.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帝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当属于()A.满汉民族间的矛盾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D[从清初中国国内的状况看,统一是大势所趋。因而,吴三桂等三藩是分裂国家的地方割据势力,而康熙帝代表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力量。]4.康熙帝铲除鳌拜集团和平定三藩之乱,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这两种势力都()A.拥有较大的势力B.严重威胁皇权C.有称帝的野心D.不服从皇帝的命令B[康熙帝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他所采取的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专制集权的统治秩序,而专制集权的核心就是皇权至高无上,这两种势力从根本上都严重威胁到皇权,因-2-此康熙帝一定会铲除这两种势力。]5.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D[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6.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A.《康熙王朝》中,康熙亲自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噶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B[A项错误,康熙帝并未亲自率军平定三藩之乱;在施琅攻取台湾后,清政府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故选B项;C项错误,康熙帝未御驾亲征雅克萨;D项错误,并未进行多伦战役。]7.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游移之众,延袤两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当时台湾主要出产糖类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A[①②③信息主要从引号内原文中提取,④结合清朝统一的角度入手分析,均符合题意。]8.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A.巩固国家统一B.废除分封制度C.抗击外来侵略D.建立交通网络A[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废除分封制度只符合秦始皇,故B项错误;抗击外来侵略只符合康熙帝,故C项错误;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只符合秦始皇,故D项错误。][能力提升练]9.在郑成功收复管理台湾20多年后,踞守于台湾的郑经之子郑克塽又奉表投诚,对这-3-两种行为评价正确的是()A.两者都应肯定B.两者都应否定C.否定前者、肯定后者D.肯定前者、否定后者A[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行为,应予以肯定。郑克塽奉表投诚,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应予以肯定,故选A项。]10.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①崇尚儒家文化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③延揽汉族文士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B[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根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①③④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B项符合题意。]11.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尤为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部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其所窃据,距我朝发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边徼之民,不获宁息。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康熙(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归纳康熙帝与唐太宗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4-在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遇到了什么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评述。[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唐太宗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作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突厥颉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归纳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根据材料二中“乱则声讨,治则抚绥”归纳康熙帝的少数民族政策,再结合二者相同之处作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罗刹(俄罗斯)扰我黑龙江、松花江一带三十余年……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问,注意设问要求“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结合《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相关史实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国根本,对少数民族的供养、赏赐会加重百姓赋税负担;少数民族风俗难改;威胁中原统治。(任答两点即可)措施:在东突厥故地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设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及其后嗣。(任答三点即可)(2)手段:乱则声讨,治则抚绥(或镇压与抚绥相结合,剿抚并用)。新问题:沙俄入侵中国东北。解决: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捍卫了我国东北边疆(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主权。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任命刘铭传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抵达基隆后,时法人毁我炮台殆尽,我军全恃肉搏。铭传每当阵一呼,将士皆奋跃致死。法人既三犯沪尾不得志,自此不敢轻试。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于是斟酌旧制,奏增府一,曰台湾;县三,曰台湾、云林、苗栗;生番窟宅于台南北七百里,岁恶民千余,盗贼出没其间。土豪假防番悬金募士,抗官吏,违号令,赋税不以时至。铭传将吏分路剿抚,时亲督大队入山,南中北三路及前后山诸番皆薤(ti除去)发归化。又念足兵必先足食,于是仗田亩,茶盐、金之税,充羡府库。始至,岁入金九十万,后至三百万。因筑炮台,购火器,设军械局,水雷学堂,要以兴造铁道为纲纽,辅之以电线、邮政。穴山梁水,辟巨道七百里以通南北,台防益固。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之日,户部忽奏请:“天下海军,十年内毋增舰炮。”传喟然叹息曰:“人方惎(ji憎恨)我,我乃自决其藩,亡无日矣。”鸿章争之不得,铭传遂上疏求去。去四年而朝鲜之难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为治理台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刘铭传的治台政策。-5-[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斟酌旧制,奏增府一……”可分析其措施为改革行政体制等。第(2)问结合材料内容体现的措施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评价,积极方面从军事防务、近代化、人才培养等角度作答即可,消极方面则从其自身的时代局限性角度作答即可。[答案](1)改革行政体制;打击豪强、盗贼;整理田赋,增加军饷和财政收入;增强军事防务;开办军事学堂;修铁路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电报和邮政等通讯业务。(2)增强了台湾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发展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创立新式学堂,为开发台湾奠定人才基础;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其政策未超出洋务派“器物”层面。其措施未能完全实现。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