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六)(建议用时:20分钟)[合格基础练]1.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乡绅何玉成在其一诗中写道:“下以保家室,上以纤国忧。”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A.初具民族主义观念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C.饱读儒家经典著作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A[材料“上以纤国忧”说明当时的一些乡绅具有爱国意识,故A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人民群众自发的,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饱读儒家经典著作,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当时的一些乡绅保家卫国的意识,不能反映走在近代化前列,故D项错误。]2.“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下列与此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致远鼓楫冲重围”联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中日甲午战争。]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颂了()A.左宗棠收复新疆B.曾纪泽收回伊犁C.刘永福抗日斗争D.邓世昌英勇海战A[从材料中“大将筹边”“湖湘子弟”“玉关”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左宗棠收复新疆。]4.下面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项目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21.4165.160.8884.9510.36363141清兵29.8166.6554.7589.510.24312931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2-C[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情况,不能反映出战斗素养情况,故A项错误;军人体质对战争结局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从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质对比来看,清军体质落后,说明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从中日甲午战争过程来看,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5.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这表明义和团()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B[A项与史实不符;“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表明义和团对清王朝没有放松警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义和团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和放弃了“扶清灭洋”的初衷,C、D两项错误。]6.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就是想瓜分中国,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也是实行瓜分的有利时机,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这说明()A.义和团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B.列强“以华治华”方针失效C.列强最大化维护在华利益D.中国民族危机逐渐趋于缓和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故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B项错误;据材料“但在《辛丑条约》中却没有割地等相关条款”可知,列强在华利益并没有实现最大化,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加重,故D项错误。][等级过关练]7.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发布上谕:“前经左宗棠创议改立行省,分设郡县,业据刘锦棠详晰陈奏,由部奏准。……著照所议,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此上谕的意义在于()A.驱逐了阿古柏的侵略势力B.使清政府在对俄谈判中处于主动地位C.是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D.有利于清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D[根据时间“1884年”和材料内容“改立行省,分设郡县”“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等可知,此上谕体现的是1884年清朝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郡县制度的边疆政策。这更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3-多方面的联系,促进了西北边疆的开发,故本题选D项。]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C[由“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可知,孙中山否定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而“其勇锐之气……不可消灭的”反映出孙中山赞扬其反侵略精神。]9.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成。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关键词“战场态势”,然后从材料一中“坐守而已”“先攻登州,陷荣成。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然从材料一中“并匿不出”“戴宗骞持不可”“声言向提督乞生路”“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军士露刃挟汝昌”等信息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中国乃不国矣”等信息概括战败的危害。第(3)问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关史实,主要从民族意识的觉醒、政治运动等方面加以说明。答案:(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4-(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