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模块综合测评(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雅典贵族通过元老院的形式,控制着政治和宗教生活。公民大会虽然存在,但权力很小。许多雅典农民因为不能偿还债务而沦为奴隶,他们以自身为抵押向贵族借债。农民们一次次地要求取消债务,将土地归还穷人,雅典似乎走到了内战的边缘。雅典贵族对危机做出了反应,公元前594年他们选择了梭伦这位具有改革思想的贵族做首席执政官。——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材料二除却欠债千家乐,重获自由万民祥……挣脱枷锁出牢笼,海阔天空任翱翔。——梭伦材料三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梭伦材料四雅典人之所以这时候邀请梭伦出来,是因为当时雅典正面临危机——贫富分化严重,富有者和贫穷者的分化正在激化……梭伦上台后,他所面对的情景要比想象中困难得多——穷人强烈要求平分富人的财产,梭伦当然不能支持穷人的这一极端要求,不过也必须让穷人得到实惠。——白海军《光荣希腊》(1)根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目的。(6分)(2)材料二的诗句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一重要举措?这一举措直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4分)(3)材料三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根据材料四,归纳能够论证这一理念的重要举措。(3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产生的积极影响。(2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贵族……控制着”“公民大会……权力很小”可知改革前社会问题的表现即贵族专政;由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状况指出改革的目的。第(2)问由材料二中“除却欠债”“重获自由”等可知是颁布“解负令”,其历史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梭伦不偏不倚、处于二者之间可知其理念是中庸。举措由材料四最后一句话可得出答案。第(4)问可从其缓解矛盾、减少阻力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贵族专政;农民(平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民(平民)生活贫困,容易沦为债务奴隶。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或巩固奴隶主统治)。-2-(2)举措:颁布“解负令”(或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让欠债为奴的平民重获土地和自由。(3)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举措:不平分富人的财产,但也让穷人得到实惠。(4)这一理念可以缓解矛盾,减少阻力,推动改革成功。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9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6分)【答案】(1)原因: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以专心应敌于外。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初,百姓成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材料二高祖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孝文帝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援引材料说明)你对这一措施的影响还有哪些补充阐述?(6分)(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称叫什么?(援引材料说明)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4分)-3-(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5分)【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中“均田之制”判断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均田制。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是“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影响是“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其他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回答,限制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第(2)问,材料中高祖首先指出了“名正言顺”的重要性,然后指出“断北语,从正音”这一措施,最后指出推行的具体方法,注意不同年龄不同对待,对应的处罚措施等。孝文帝推行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第(3)问,材料中鲜卑族改穿汉服,胡服在汉人中流行,民族间服饰相互影响,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答案】(1)措施:均田制。原因:“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影响:“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或海内安之)。补充:均田制限制了土地兼并,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发展。(2)“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3)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在大融合”或“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或“为隋唐大一统”)奠定了基础。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实(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1)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一却给予了高度肯定,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7分)材料二北宋诗人韦骧在《钱塘集》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2)材料二的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根据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8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梁启超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取得一定成效;而问题中的观点是否定王安石变法,把北宋亡国归于王安石变法,有失偏颇。第(2)问,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基本赞成,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即可。【答案】(1)梁启超的观点更合理,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效果。-4-(2)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成态度。影响: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减轻了农民的差役和纳税负担;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打击了贪官污吏;稳定了边境秩序,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经济,兴修了水利,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纶;官民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之陋习,基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诏书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的不同。上述两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7分)(2)上述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8分)【解析】第(1)问要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国家在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同的,而且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不一样,在解决社会危机的时候,日本更侧重对西方考察学习,而中国则是变法,两个国家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回答第(2)问,我们把两个国家的改革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原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答案】(1)不同: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与方针是否得当等。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5-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答案】(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