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作业3 宋明理学 人民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时分层作业(三)(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有关唐代儒学发展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A.已沦为笺注之学的官方儒学不断受到质疑B.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C.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C[由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在唐代仍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故选C项。]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纲常伦理。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C[宋明理学家指导传统儒学中的道德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将其看作万物的本原。]3.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这段话的本质目的是()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A[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这强调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项。]4.朱熹提出“存天理,去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C[理学强调的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去人欲”。A、B两项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项为汉代董仲舒提出的。]5.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他所主张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心外无物”D.“知行合一”D[由材料中“真知”“不行”可以看出材料揭示了王守仁对“知”与“行”的认识,即“知行合一”,故选D项。]6.“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这段话属于()-2-A.“天人感应”B.心学C.程朱理学D.朴素辩证法B[陆王心学宣扬“心外无物”,与材料中“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此花,不在尔的心外”相符。故B项正确。]7.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C.“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D.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C[理学的基本主张是万物皆源于“理”。所谓“理”即指“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故选C项。]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A[任何思想的出现,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宋明理学家提出理学的根本目的是改造社会,故A项正确。]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婺源县志》材料二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束景南《朱子大传》(1)据材料一,分析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材料一中的“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第二小问原因,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并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来分析,把朱熹从“圣”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二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答案](1)高度赞扬并神化。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2)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能力提升练]10.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B.存天理、去人欲C.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D.君子气节、道德自觉D[材料是借物抒情,借莲花喻君子气节;表明理学从一开始就追求道德自觉和君子气节。故D项正确。]11.“真知与常知异。常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心外无理B.心即理也C.格物致知D.发明本心C[材料的意思是,大家听说老虎伤人都很惊讶,而只有田夫被老虎伤过,像田夫这样才属于“真知”。由此可知材料强调人们必须亲自实践后才能知道事物的本原,该思想与朱熹思想中的“格物致知”相符,故选C项。]12.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4-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程朱理学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因此理学体系内,孟子的地位得以提高。元代孟子的官方地位得以确认,说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故C项正确。]13.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理先气后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格物致知A[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于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项。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春秋繁露》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兴盛所作的一首诗。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了对宗教的渴求。那个时候,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崇信佛教,纷纷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中华读书网材料三陆氏门人朱亨道曾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了什么要求?(2)根据材料二,说明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界的状况。(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和二陆观点的主要分歧。(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过程的特点及主流思想演变所反映的本质问题。解析:第(1)、(2)问,根据材料获取和归纳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欲令人-5-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进行归纳,可知材料实际上反映了朱熹、二陆在理学上对主观与客观认识的不同。第(4)问,要运用“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原理加以分析。[答案](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天子治国要服从天命。(2)儒学思想受到怀疑;民众普遍崇信佛教。(3)朱熹主张“先观后悟”;二陆主张“先悟后观”。(4)特点:中国主流思想发展的过程是各流派思想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本质:适应封建专制的需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