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建议用时:20分钟)[基础达标练]1.(2018·武汉调研)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D[“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说明当时国民思想上的愚昧麻木,所以孙中山强调思想启蒙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2.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对当时革命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下对其影响的阐述,正确的是()A.指明了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B.造成了民主自由思想的产生C.促成了民主革命团体的形成D.感召了立宪派转投革命阵营A[孙中山于1905年《民报》发刊词阐述了三民主义,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产生深远影响,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民主自由思想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故B项错误;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为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在三民主义提出之前,故C项错误;立宪派转投革命阵营则是在1906年预备立宪之后,故D项错误。]3.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认为,“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由此说明孙中山()A.建立了进步力量大联盟B.首创了民主共和思想C.借助维新变革挽救危亡D.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D[A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孙中山主张民主共和,不能体现首创,故B项错误;1905年,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吾侪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可知,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实现共和,故D项正确。]4.“我们推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中心纲领是()-2-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C[“驱除鞑虏”只是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不能体现材料中的“政治革命”,故A项错误;“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也没有涉及政治体制的变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达了对民主共和的向往,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平均地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5.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D.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C[A项中的“忠孝”思想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排除;B项“忠君”思想与题干相背,排除;题干孙中山强调的“忠”,不是忠君,而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体现了国家民族意识,C项正确;D项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排除。]6.“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D[由“孙中山晚年”可知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由“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与旧民族主义相比,新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由“多数之民众”可知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为全体民众。][能力提升练]7.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C[材料中孙中山已认识到“欧美强矣,其民实困”,故排除A项;材料中孙中山已认识到“欧美强矣,其民实困”会引起社会革命,故社会革命是解决民生困难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孙中山之所以提出社会革命,是解决民生困难,防止出现欧美的工人运动,故C项正确;D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生思想有本质的区别,排除。]-3-8.针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章太炎说:“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以异族之攘吾政府,在彼不在此也,若就政治社会计,则西人之祸吾族,其烈千万倍于满洲。”这表明他()A.认为三民主义存在不足B.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C.反对推翻满洲贵族统治D.公开反对进行暴力革命A[题干材料章太炎认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把清政府作为最大的敌人,而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没有看清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祸害远远大于清政府,指出了三民主义的不足。]9.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华盛顿传》材料二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材料三“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孙中山全集》(1)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的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之初实行松散的邦联政治;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的结论;第二小问,从材料三信息“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可知其借鉴做法是采用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第(3)问结合材料以及问题提示,从权力分配和民主形式等角度进行比较即可,从权力分配来看,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从民主形式来看,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4-段实现宪政,而英美为间接民权。答案:(1)局面:独立之初实行松散的邦联政治。改变:制定1787年宪法,改邦联制为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体制。(2)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借鉴:采用主权在民和权力制衡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3)差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而英美为间接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