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1.宋神宗见王安石“适如所愿,不觉如鱼得水,如胶投漆,则倾心纳之。”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克服危机,维护统治B.提高军队战斗力C.使人民生活富裕D.增加政府收入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中“根本目的”这一限定,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答案:A2.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材料中“耕桑……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的信息说明与水利河运有关,青苗法属于贷款性质改革,故A项错误;农田水利法与水利河运有关,故B项正确;方田均税法主要是丈量土地的问题,故C项错误;募役法与兵役和徭役的减免有关,故D项错误。答案:B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财措施。首先确定限定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再根据变法内容得出答案选D项,③是强兵之法。答案:D4.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体现了“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①青苗法②均输法③方田均税法④市易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据题干“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可知,考查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①②③④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2-答案:C5.“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这段话反映出()A.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提取能力以及青苗法实施的问题。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有抑配(强制分派)之敝”,可知青苗法被官府借用、强制摊派,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所以选B项。答案:B6.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A.抵御西夏与辽的军事进攻B.平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C.加强禁军对地方的控制D.增强同大地主、大官僚斗争的力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寇乱”指人民的反抗,特别是农民阶级的斗争。王安石说保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息“寇乱”,即平定农民起义,所以选B项。答案:B7.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答案:C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是()-3-A.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B.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C.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D.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解析:从材料信息“不加税而国用足”“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可知,A、B两项错误,D项正确,C项与题目无关。答案:D9.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辐辏”指的是()A.拥护变法的人B.政府中的贪官污吏C.反对变法的人D.从变法中受益的人解析:“辐辏”指的是围绕在王安石周围坚决拥护变法的人。答案:A10.《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解析:该官员是否支持变法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项错误;该官员没有否定改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作者认为变法“非大坏则不更造也”,说明他主张循序渐进的方式,故C项正确;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二(王安石)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反救其乏,则青苗行矣。——邓广铭《王安石》材料三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气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也。——《日知录·宋世风俗》-4-(1)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王安石为实现富国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持这一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答案:(1)社会状况: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原因:北宋初年的中央集权措施。(2)实质: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措施: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3)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原因: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立场上。看法: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政治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言:“方今国用不足,灭害荐臻,节省冗费,当自贵近为始。”……(王)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材料三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一个小的县城积累之钱米也不少于二十万,各路所积存的钱谷足可支用二十年不匮,《宋史·安焘传》说:当时京城内外府库“无不充衍”。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吴玉清《论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的主要观点。他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什么。并指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3)结合所学,列举王安石变法中“理财”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三,概括其积极作用。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节省冗费”,可以得出司马光的观点是节约、节俭;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安石曰:“此非善理财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光曰:“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可以得出两者争论的焦点是理财方式。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王安石认为理财的重要保障是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5-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可以看出“有财而莫理”的危害是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措施有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中,这应该是王安石变法由于鲜明的“理财”观及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生产情况的“理财”措施而带来的“富国”效果,以及教材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积极评价,可以概括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现象。答案:(1)观点:节约、节俭。焦点:理财方式。(2)保障:理财的同时要加强吏治和法治建设。危害:威胁中央集权,不利于巩固统治。(3)措施: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