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一)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游士纵横捭阖,为了博取人君之信任,争取发言机会及生存空间,他们多讲究论辩之术,由此产生了诸多流派。这一现象产生的大背景是()A.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B.中央集权局面的出现C.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D.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解析:选A题干展现的现象是百家争鸣,其产生的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剧烈变化,在思想界表现为涌现出一批杰出思想家,他们相互争辩、学习,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因此选A项。当时虽然分封制渐趋崩溃,但是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局面,B项错误;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是在战国后期,C项错误;此时知识分子阶层活跃而非“兴起”,D项错误。2.“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孔子吸收墨家思想开创了儒家学派B.韩非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C.荀子吸收各家思想提出“兼相爱、交相利”D.老子在批判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齐物论”解析:选B墨子出生于孔子故去后,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法家吸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形成了系统化理论,故B项正确;“兼相爱、交相利”属于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齐物论”属于庄子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下列选项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解析:选B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A项的“兼爱非攻”思想是墨家墨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B项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符合题意;C项是孔子的德治思想,不符合题意;D项是法家的法治和集权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4.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A.士阶层开始崛起并受到重用B.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C.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2-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未反映士阶层的崛起,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战国时期的阶级矛盾的激化,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孔子主张“德治”,而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体现了儒家在治国方面的继承和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荀子“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说明其并未摒弃儒家的德治思想,故D项错误。5.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不是希望恢复先代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D项错误。6.中国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处世格言。这些格言体现的思想是()A.儒家的民本B.道家的无为C.法家的法治D.墨家的尚贤解析:选B材料体现了重天命轻人为的处世理念,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统治者要爱民安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明哲保身,不争,不妄为,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故B项正确;法家的法治是主张有所为,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墨家的尚贤是关于人才选拔的政治主张,与材料中不争的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7.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战国时期主要思想学派的把握,关键是要抓住各派思想的核心主张。题干中“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强调的是“以法治国”,是法家思想的基本主张,故选D。8.周山在《中国学术思潮史》中介绍先秦一位思想家,说他“对社会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国家人民之利;他的仁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根据以上介绍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是()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墨子解析:选D荀子主张“礼法并施”,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故B项错误;韩非子属法家代表,主张法、术、势相结合,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3-平等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即无等差的爱,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代的礼乐主要流行于士及士以上的贵族阶层中,“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其主要功能是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对于下层人民来说,礼乐是不适用的。……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代已丧失殆尽。经过变法运动,法律制度普遍建立起来,法律取代了礼乐,成为维护新的政治秩序的主要工具。——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材料二单有礼乐,没有道德作根本,还不够适合政治上的需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就是说,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三墨子确实对当时统治阶层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大加抨击。……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而舍其后来之繁缛的。……(早期道家)相信文明制度(指礼乐制度)不但不是自然状态的改进,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污染和毁灭,而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传统礼乐的主要作用,并指出法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6分)(2)据材料二,指出孔子更新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3分)(3)据材料三,指出墨家认为传统礼乐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改造主张,并概括早期道家突破传统礼乐的核心主张。(6分)(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儒、墨、道、法各家与传统礼乐之间的关系。(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明确贵族间的尊卑关系,规范贵族的行为”得出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据材料一“维系宗族政治的礼乐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得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据材料一“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得出维系宗族政治秩序;第二小问,据材料一“法律取代了礼乐”得出用法律取代礼乐。第(2)问,据材料二“没有仁作为思想基础,礼乐是空虚的”结合所学得出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礼乐实践中所表现的过度奢侈的生活风格”得出过度奢侈、繁缛;第二小问,据材料三“就礼乐传统而言,墨子大致是宁取早先之简朴”得出回归简朴;第三小问,据材料三“人类只有在自然状态中才能找到完全彻底的幸福与自由”得出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第(4)问,据材料导语中“诸子百家是在传统礼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各家对待传统礼乐的态度和改造主张也不尽相同”得出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礼乐。-4-答案:(1)作用:明确贵族尊卑,规范贵族行为;与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维系宗族政治秩序。态度:用法律取代礼乐。(2)主张:把“仁”作为礼乐的道德根本(思想基础)。(3)弊端:过度奢侈、繁缛。改造主张:回归简朴(化繁缛为简朴)。核心主张:回归自然,追寻幸福与自由。(4)关系:各家在传统礼乐的环境中成长,又从各家立场出发改造传统礼乐。(言之有理即可)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