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讲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Ⅰ3)一、碳排放与环境安全1.自然界的碳循环(1)定义:碳元素不断地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之间进行转移和交换,构成了自然界的碳循环。(2)过程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②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大气中。2.温室效应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温室效应。3.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失衡;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威胁人类健康。4.国际减排合作(1)碳排放导致的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共同性。(2)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1)核心区: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区内严禁一切干扰活动。(2)缓冲区:环绕核心区的周围地带,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2(3)外围区:即实验区,位于缓冲区周围,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保护自然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服务。三、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1)含义:当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转移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管辖的地区,就会造成污染物的跨境转移。(2)形式:①通过空气和水的流动,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②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③发达国家通过投资等方式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污染物的跨境转移,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反而使污染向异地蔓延和扩散,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的环境安全。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需要世界各国站在全球的角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四、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1.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1)基本国策:环境保护。(2)三大基本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1)环保措施: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2)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3)成效: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微点1在人类活动成为一个重要的扰动因素前,自然界的碳循环相当稳定,并维持着动态平衡。微点2由于人类对森林,草原等植被的破坏,植物对大气中CO2吸收和贮存减少,同时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向环境中排放大量CO2,破坏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碳平衡,增强了大气的温室效应。微点3大气中人为增加的CO2主要是由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人均碳排放最多的,并且发达国家还通过产业转移方式进行碳转移,因此发达3国家有义务在碳减排国际合作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微点4生物多样性常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微点5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三江源地区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微点6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有两类,一类是基于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转移,例如大气、海洋污染的转移;另一类是人为原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为主。碳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2018·高考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1.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A.沿海地区的海拔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图解思路】4【尝试解答】1.D2.D1.全球气候变化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影响具体表现海平面上升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农业生产有利影响: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变化,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5(2020·青岛模拟)有气象专家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下图为近几十年我国东部某地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1.图中能正确表明专家观点的时段是()A.1962-1963年B.1970-1971年C.1989-1990年D.2005-2006年2.2014-2017年,该地()A.最高风速在2.0m/s以下B.最低温度在12℃以上C.平均风速有所上升D.连续出现冷冬现象3.该地部分年份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主要是由于()A.地区之间温差变小B.雾霾天气增多C.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D.地表植被增多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专家观点为“气温升高会导致风速减小”;再结合图示信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图示2014-2017年时段内,平均气温先降低后升高、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则C正确、D错误;注意图示信息是平均气温和平均风速,不能等同于最高或最低值,则A、B两项错误。第3题,风速大小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6影响,而气压差又受温差影响,则气温升高、风速减小的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使地区之间的温差变小,从而使气压差变小。答案:1.D2.C3.A生态保护1.(2019·高考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图解思路】【尝试解答】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2.(2019·高考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图解思路】【尝试解答】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1.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7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原因自然原因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危害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2)湿地减少的原因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3)保护湿地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4.生物多样性保护8物种灭绝原因自然原因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为原因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人为原因自然原因防治措施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森林火灾等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过度放牧、垦殖气候干旱,降水减少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湿地萎缩三江平原,湖滨、海滨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退田还湿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土壤黄土高原、人口稠密,降水季节退耕还林、9侵蚀(水土流失)东南丘陵过垦严重变化大且多暴雨植树种草、改坡为梯土地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过牧严重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风滚草是植物中的“流浪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左图)。在风滚草找到合适环境后,重新扎根,发出新芽。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拦堆积(右图),对生活、生产和生态产生广泛影响。据此完成1~3题。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A.耐寒B.耐旱C.耐风D.耐渍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A.旱灾B.水源C.大风D.障碍物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A.环境污染B.土地退化C.生物入侵D.生物多样性增多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风滚草当干旱来临时,其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故选B。第2题,据材料可知,其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故选C。第3题,据材料可知,移动中的风滚草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而风滚草是最有效的种子传播工具。根据材料可知风往哪吹,它们就往哪跑。有些害虫会搭便车,和风滚草一起来到新的地方危害当地,导致生物入侵,影响当地生物多样性。故选C。答案:1.B2.C3.C环境污染10(2019·高考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流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图解思路】【尝试解答】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1.固体废弃物污染(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垃圾分解,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