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习目标:1.识记环境的概念及分类。2.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重难点)一、什么是环境1.概念(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2.环境的分类按照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类型概念实例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人工环境人类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二、人类与环境1.关系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对立统一。2.发展1.环境可分为天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类。()2.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3.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影响环境,环境不会对人类施加影响。()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5.下列景观中属于人工环境的是()-2-ABCD提示:1.×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类。2.×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3.×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4.√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5.B[四图中B图展示的是梯田景观,属于人工环境。]什么是环境2018年5月15日,随着“月宫一号”缓缓开启舱门,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位志愿者走出舱门。标志着“月宫一号”进行的为期365+5天,世界上时间最长的“月宫365”实验获得圆满成功。据了解“月宫365”实验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问题1(地理实践力)判断“月宫一号”实验舱内的环境属于何种环境?提示:属于人工环境。问题2(综合思维)“月宫一号”的环境与地球环境有何异同?提示:“月宫一号”就是模拟地球环境供人类长时间生存、生活的环境,组成环境的要素相似,但是主要属于人工环境,而地球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归纳总结]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与联系类型区别联系受人类干预程度范围大小变化趋势天然环境天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等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天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天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基础,人工环境是在天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则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下,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人工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3-[特别提醒]在理解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区别时需把握:1关键要看两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2明确天然环境并不是完全不受人类的影响,而人工环境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天然环境。结合下列景观,回答1~2题。甲乙丙丁1.图中为天然环境的是()A.甲图B.乙图C.丙图D.丁图2.图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环境质量较差的是()A.甲图B.乙图C.丙图D.丁图1.A2.C[第1题,甲图为瀑布景观,乙图为农业生产景观,丙图为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黄土沟壑景观,丁图为城市景观。第2题,图中丙地(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质量较差,其形成主要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有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017年4月27日,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2017年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问题1(地理实践力)我们周围的“绿水青山”一定是天然环境吗?为什么?提示:不一定。因为我们周围的“绿水青山”指的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结果,多属于人工环境。问题2(综合思维)你如何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它体现了人类与环-4-境之间怎样的辩证关系?提示: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更好地发展经济,如果破坏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现了二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归纳总结]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辩证关系表现内容实质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性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环境则以客观属性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对立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活动主观能动性与环境发展客观规律的统一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人类种群通过个体的生生死死,在生生不息的繁衍中实现着与环境的相互转化[学法指导]图示法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2.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3.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4.箭头⑤⑥指人类通过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环境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恶化。5.箭头⑦⑧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将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产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5-读下面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物质和能量,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据此回答3~4题。3.下列各项可以用图中箭头a表示的是()A.台风、寒潮B.地震、海啸C.滑坡、泥石流D.森林资源、矿产资源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两者无法协调B.只要有箭头b存在,就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C.人类会影响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可能影响人类D.若箭头a、b力度过大,则可能产生环境问题3.D4.D[第3题,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而滑坡、泥石流、地震、海啸、台风、寒潮都是自然现象。第4题,当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再生速度,或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人地协调观——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千米,当地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洞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创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6-地坑院也叫地窖,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已有约四千年历史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结合下图,回答1~3题。1.地坑院反映的当地环境是()A.土层深厚B.冬暖夏凉C.降水稀少D.木材短缺2.右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A.挡风B.防水C.阻沙D.遮阳3.该地可能位于()A.河南B.黑龙江C.新疆D.福建1.A2.B3.A[第1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人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发明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建筑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这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建筑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缺程度。第2题,虽然当地降水较少,但由于降水强度大,多暴雨,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家里,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3题,结合前面的特征分析,可以推知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据此完成1~4题。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A.地球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7-C.人类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4.下列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A.地震、火山爆发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D.围湖造田1.C2.B3.B4.A[本题组考查环境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第1题,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了人类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所指的“环境”即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故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人类。第2题,人类环境不同于生物环境,但包括生物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属于宇宙环境,它不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第3题,自然保护区是自然环境,不属于社会环境,保护区保护的是自然环境,使之不受或很少受人类破坏。梯田是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不属于自然环境。第4题,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读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5~6题。5.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A.改善环境质量B.人类与环境统一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D.物质资料生产6.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的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8-B.天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5.A6.D[第5题,从图中信息可知,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有效缓解资源压力,改善环境质量。第6题,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能善待人类,才能实现人类的长远发展。]教材P3活动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